紐時﹕移民幼兒中國撫養 心理傷害大

人氣 29
標籤:

【大紀元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施明編譯)在美國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家庭中,許多父母在異國為學業、生計奔波,為了應對經濟和文化上的壓力,把幼兒送回中國由祖父母撫養。一般認為,這可以減輕經濟上美國高額托兒費用的壓力,也有更多時間在工作學業上努力。但兒童心理學家發現,這類「衛星寶寶」(satellite babies.)反覆面對陌生環境、不斷面臨分離及失去與家庭成員的連繫,可能造成終生心理傷害,包括高比例的沮喪或功能紊亂。

紐約時報七月二十四日報導,戈登(Gordon)三歲時,不願注視他的父母,也拒絕稱呼他們媽媽和爸爸。他會突然大發脾氣,有時連續哭半個小時不停。

他的媽媽劉雯麗(Winnie Liu,音譯)回憶起當時他們沮喪的心情,說,「我們當時搞不懂他為什麼會這樣」。他們因此帶戈登去看神經病專科醫生,檢查戈登是否有自閉症(autism)。他們又到一所位於曼哈頓東區的醫院檢查。醫院建議他們參加一個叫「蝴蝶」(Butterflies)的健康計劃。這是專門為小孩提供的精神健康計劃。

他們終於知道了他們的孩子痛苦的原因。也知道了那些幫助中國移民家庭的社會服務機構,為什麼面臨著急劇上升的兒童心理發展問題。

和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家庭一樣,為了應對經濟和文化上的壓力,劉女士和她的丈夫方悌木(Tim Fang,音譯)曾經在戈登出生才幾個月時,把戈登送給他在中國福建省的爺爺奶奶照看。由於劉女士夫婦從事餐館業,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他們一直沒把戈登接回美國,直到戈登已經很大了,可以上全日制公立學校學前班才接過來。

可結果是﹕戈登把他們當作是把他偷到陌生地方的陌生人。

妮娜‧派若斯(Nina Piros)是一所非營利機構 University Settlement的早期孩童項目的主任。她說這所機構的「蝴蝶」計劃所服務的一千名孩童中,估計有四百名是從中國回來的。

妮娜說,有些孩子的行為很令人害怕和困惑。他們用頭撞牆,拒絕說話,或者在教室裡漫無目的的走動。他們的這些受到極大傷害的表現,常常被誤解為是自閉症。但是那是這些孩子們忍受情緒上的混亂的象徵。

「蝴蝶」計劃的主任安綴‧貝內特(Andrea D. Bennett)說,參加「蝴蝶」計劃的孩子中,大約有二三十個需要接受像戈登所受到的這樣強化治療,這種強化治療幫助戈登和父母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在中國度過幼兒期的美國出身的華裔孩童的這一現象,很多年以來,一直為社會工作者所知,他們說這是很廣泛而且令人擔憂的現象。根據美國華裔計劃委員會(Chinese-American Planning Council),紐約去年有八千名來自中國的婦女生育下一代,因此受到心理威脅的孩子的數目是很大的。

但是沒人統計這些數據,直到最近這一問題才受到像Yvonne Bohr的早期孩童研究者的關注。Yvonne Bohr是多倫多約克大學(University in Toronto)的臨床心理學家,她稱這些孩子們為「衛星寶寶」。

Bohr 醫生在今年五月份的《精神醫學期刊》(Mental Health Journal)上發表文章說,「這些孩子們被反覆隔斷與家庭成員的連繫,對有些移民群體而言,這可能累積並導致精神危機。」

她說,有些南亞裔移民也把幼兒送回去給祖父母照看。但是 UniversitySettlement組織的發言人阿曼達‧派克(Amanda Peck)說,儘管許多族群都有家人分離的特徵,「衛星嬰兒」現象在華裔社團外似乎很少見。

有些孩子能更好的適應,或者是天性具有彈性,或者是父母更支持,或者是分離時年齡不一樣。但是,對許多孩子而言,即使他們返回了美國,新的分離依然在等著。

戈登現在七歲了,他努力跟上他二年級的同學們,並學會控制脾氣。但是戈登依然比普通的七歲大的孩子更離群。劉女士說,她一直覺得內疚和自責。

她說:「我勸所有的中國家庭,不論多困難,也不要把你們的孩子送走,因為那種損失無法彌補。錢並不是那麼重要。什麼也彌補不了父母和孩子間的摯愛。」

許多像戈登的母親一樣的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他們認為孩子會很容易調整過來,因為他們的年齡這麼小。但是心理學家說,孩童早期階段是孩童學會建立感情紐帶和同情心的關鍵階段。嚴重分離帶來終生後果,包括高比例的沮喪或功能紊亂。

紐約亞裔美國人基金會(Asian-American Federation)的首席執行長李鴻聲(Hong Shing Lee)說,許多家庭並沒意識到這種潛在的心理傷害。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大陸新移民:神韻是中國人的驕傲
08年八萬中國大陸移民獲美國綠卡
十年內中國上萬貪官攜款逃遁海外
福建移民: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