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3216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葉公(1)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2)。子曰:「女(3)奚不(4)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5)』。」

【註釋】
(1)葉公:葉,音「社」。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2)不對:子路沒有回答。(可能因為很難描述像孔子這樣的人物)
(3)女:即「汝」,你。
(4)奚不:何不。
(5)云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語譯】
葉公問子路有關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了便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就忘記吃飯,內心快樂就把一切煩惱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研析】
孔子自述其為學的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衰老了都覺察不出來。由此可知,孔子從讀書學習中找到無窮的樂趣,並且不為身旁小事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因為忘食,所以不知貧賤;因為忘憂,所以不知苦戚;因為忘老,所以不知生死,便可以「安貧樂道」的生活。也因為樂在學習中或工作中,以致於吃飯、睡覺全都可以擱在一旁,哪裡還有心思去在意老是否將至的問題呢?孔子好學的精神足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延伸思考】
1、你做什麼事情曾經達到快樂忘我的地步?
2、讀完本章,你將用什麼態度面對自己的學習?

* * *
【相關資料】

韋編三絕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課後作業】
請分享你所熟悉的關於「好學」的典故(古今中外均可)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聞」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養性;「達」者明理,明白為何要修心養性,講的是名副其實,表裡如一。「達」者還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會要求自己謙恭待人、修心養性。「聞」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隨波逐流,追求美名、權力地位,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達」。因此,博得虛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營營、講究現實的人。
  • 陳太丘(1)與友期行(2),期日中(3),過中不至,太丘捨(4)去,去後乃至。元方(5)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9)之。元方入門不顧(10)。(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 新法已經準備就緒,還沒有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他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移動。又宣佈說:「能把木頭移動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移動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接著就頒布了新法。
  •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守門人。魏公子吳忌知道了,前去問候,要送給他一份厚禮。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守城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禮。」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 迷惑是由於執著和慾望造成的,去掉執著和慾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養,就是在從迷惑、黑暗中跳脫出來,學習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歸正、要求自己達到更高的道德標準,就能去掉執著和慾望,就能破迷而變得理智,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問題。
  • 春秋時代,有一年山戎國入侵燕國,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發兵援救燕國,並攻下了山戎國的都城。山戎國節節敗退,就向孤竹國求助,不幸,又被齊軍打敗。於是,孤竹國王便設計派一個大元帥向齊軍詐降,在取得齊桓公信任後,就趁機把齊軍引到迷谷。
  •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 孔子說:「行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願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