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帽」引發F1分家博弈 和解收場
【大紀元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熔石綜合報導)上週,由八支現役F1車隊組成的F1車隊聯盟(FOTA)拋出一枚超級炸彈:由於國際汽聯(FIA)拒絕廢除把車隊年度開支限制在4000萬英鎊——「預算帽」的規定,八支車隊將退出明年的F1錦標賽,自己組建一個全新的賽事。消息一出,舉世震驚。但經過一番艱苦的談判,FIA同FOTA達成協議,2010年不會有兩項平行的賽事,F1將不會分裂。
國際汽車聯合會(FIA)
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簡稱為國際汽聯,成立於1904年6月20日,現在已經擁有來自125個國家的213個成員。FIA是非營利性國際組織,其中一個職責是負責管理全世界各種賽車比賽,包括F1、WRC、GT、勒芒等頂級賽事和最基礎的卡丁車比賽。現任FIA主席馬克斯.莫斯利(Max Mosley)在安全方面提出重大事故「零容忍」原則,不遺餘力提高 F1比賽的安全保障,徹底改變了這項在六、七十年代被稱為「死亡遊戲」的賽事,自1994年之後,沒有一位F1車手在賽道事故中死亡或致殘。
F1管理公司(FOM)
F1管理公司(FOM)隸屬於伯尼.埃克萊斯通(Bernie Ecclestone)。他從國際汽聯那裏獲得了F1錦標賽100年的商業經營權,全面負責F1的賽事推廣和商業運營活動。1987年,埃克萊斯通與各車隊簽訂第一份《協和協議》,每年F1比賽的電視轉播費51%歸埃克萊斯通的SLEC公司所有,49%分給參賽車隊,而分站賽組織者繳納的承辦費和賽場廣告等收入全部屬於SLEC和其商業合作夥伴。
在莫斯利於1993年就任FIA主席之後,國際汽聯在1995年正式將賽事商業管理權轉交給了 FOM,這也正式標誌著F1商業運營權和競技管理權的分離。兩個機構一個分管商業推廣,一個負責競技領域的組織和監督,相得益彰。但隨著F1的發展,在進入21世紀以來,伯尼和FOM在F1賽事中開始要求更多話語權,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分站賽的設置:出於商業前景考慮,奧地利、聖馬力諾、加拿大、法國等許多有深厚傳統和高技術含量的分站賽被陸續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花錢更為大方的中東和亞太地區比賽。
F1車隊聯盟(FOTA)
在早期的F1比賽中,參賽的絕大多數都是私人獨立車隊,在國際汽聯面前沒有多少發言權;但自從上世紀末以來,雷諾、豐田、本田、寶馬等汽車廠商相繼進入F1,這些財大氣粗的汽車廠商向FIA和FOM要求更多的權和利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大。有統計數據稱,F1的無形資產大約價值35億美元,FOM每年的收入高達4億美元以上,而稅前純利潤也高達2億多美元,但伯尼只把其中的一小部份分給了車隊,這自然引起了靠大把燒錢維持競爭力的廠商車隊的不滿。而在與FOM爭利的同時,廠商車隊還要與FIA爭權,也就是競賽的管理權,或者至少是更多話語權。
現行的《協和協議》只在1997版的基礎上續簽了五年,也就是在2012年就將到期。於是,為了在續約談判中爭取更多權力和利益,各車隊試圖用「一個聲音」說話,於是在於2008年6月成立了F1車隊聯盟(FOTA)。當時FOTA成員包括F1全部10支車隊,法拉利總裁蒙特澤莫洛被推選為聯盟主席。車隊組建FOTA的目標很明確:向FIA要求更多的權力,向FOM要求更多的金錢。
當時大家都懷疑車隊的團結能不能保持24小時,但這次與以往不同,一年來車隊聯盟經歷了本田退出、贊助商退出和雙層擴散器官司的嚴峻考驗,至今仍堅定地站在一起。車隊如此團結的原因,是因為國際汽聯的改革計劃觸動了汽車製造商的根本利益,同時對F1管理公司拿走大部份 F1商業收入也非常不滿。這讓車隊把彼此之間的恩怨和賽場上的競爭都暫時放到了一邊。
「預算帽」是分家導火索
國際汽聯與F1車隊聯盟鬧到要分家地步的導火索是國際汽聯準備在明年推行車隊年度開支限制在4000萬英鎊——「預算帽」的計劃。
國際汽聯推行「預算帽」直接原因是針對近年來F1燒錢越來越厲害,而且全球又發生了經濟危機,他們認為有義務確保F1比賽在健康的經濟環境下進行,並且讓F1能有更多的獨立車隊「玩得起」。但廠商車隊可不這麼認為,它們會覺得「預算帽」就是衝著自己來的。近年來廠商車隊之所以能夠一統F1,原因就是因為它們在賽車上砸下的銀子比獨立車隊多。如果推行「預算帽」,那麼它們燒錢搞研發的優勢就會喪失殆盡。
在推出「預算帽」規則時,國際汽聯主席莫斯利曾表示:「我不相信『預算帽』會使得廠商車隊退出F1———難道它們會因為能夠省錢而放棄嗎?」可見,他並沒有意識到,廠商車隊參加F1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要給自己的汽車品牌打廣告,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賣車賺錢。
原米納爾迪車隊的老闆斯托達特曾說:「大車隊一年的開銷達到4億,而小車隊只有4000多萬,我們如何指望十倍的差距產生同樣的競爭力!?」如果接受每年4000萬英鎊的預算帽,廠商車隊不一定能戰勝私人車隊,總是跑在後面,對汽車銷量肯定沒什麼幫助。
私人小車隊在F1難以生存
但F1賽的是什麼?車手駕駛技術和賽車工程師才能的比拚,這已經不再是個標準答案了。現在的F1正在朝著賽輪胎、賽風洞、賽高科技裝備、賽金錢這個方向發展。
21世紀以來,汽車製造商對F1比賽的興趣日漸濃厚,他們不再滿足於充當引擎供應商,而是想擁有屬於自己的車隊。寶馬、雷諾、豐田、本田出現在F1車隊名冊上,奔馳、菲亞特則買斷了邁凱輪和法拉利的大部份股份。這些汽車製造商不僅有雄厚的財力,還有龐大的技術隊伍和全面的資源,他們建造了一流水準的風洞,裝備了最先進的電腦模擬系統,組建兩支試車隊伍,對賽車上每個小翼片做大量測試,用天價開支燒出最好的空氣動力套件。
威廉姆斯和印度力量獨立車隊這樣的私人小車隊,他們作為專門的F1車隊和賽車企業,賽車就是它們的全部,他們根本沒有財力物力與大車隊競爭。。當年,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爵士曾經為了建設新風洞而不惜賣掉自己的私人飛機,你能想像寶馬或者豐田為了提高F1車隊的成績而賣掉自己的哪怕一間廠房麼?
由於過於依賴高科技手段,F1賽車越來越像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再具備獨特的個性,這些極其相似的賽車很難在速度上拉開差距,所以超車越來越少,F1比賽變得乏味了。
增加比賽的安全性和提高比賽的觀賞性是國際汽聯的兩大目標,實現這兩個目標都需要限制F1賽車的技術發展,尤其是依靠高投入換來的高科技。幫助私人車隊生存和發展是莫斯利的另一個追求,私人車隊不可能與廠商車隊拼財力,如果不限制廠商車隊的預算,私人車隊永遠只能跟在後面繞圈,沒有好成績就拉不到贊助,沒有贊助就更沒錢改進賽車,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最終的結果肯定是私人車隊從F1徹底消失。
圖:國際汽聯主席莫斯利(中)、F1掌門人伯尼(左)和F1車隊聯盟主席、法拉利總裁蒙特澤莫洛最終達成協議,沒有讓F1分裂。(Getty Images)
廢除預算帽 取消新賽事
法國當地時間6月24日,FIA主席莫斯利、FOTA主席蒙特澤莫羅和F1掌門人伯尼三位重量級人物在已無退路的談判中,終於達成了一致意見。
根據國際汽聯公佈的內容來看,雙方算是各讓一步。FIA此前一直要求的在2010賽季實施4000萬英鎊的預算帽計劃將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FOTA建議的開支消減計劃:在兩年之內將F1預算降至90年代初的水平,但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字;另外,FOTA需要向三支新加入F1大獎賽的車隊:坎波斯、馬諾爾和美國F1車隊提供技術援助。
最後,FOTA同意交易的條件看起來還有一條:莫斯利承諾今年10月卸任國際汽聯主席,不謀求連任。一向被稱為獨攬大權的莫斯利的「下野」也許在FOTA看來,是贏得自我管理權的開始。
其實,關於「減負」削減開支這個問題,車隊聯盟和國際汽聯的想法從一開始並不矛盾。中間橫生的枝節主要來自於國際汽聯迅速拋出的毫無可妥協的4000萬英鎊「預算帽」。
在如今的經濟寒流下,「開源節流」是商業的本能選擇。車隊聯盟是以眾多大牌汽車製造商為班底的組織,莫斯利突然插手了車隊的內部事務,這讓習慣了大牌作風的車隊明顯「逆反」。一個曼聯隊的C羅就能叫皇家馬德里心甘情願簽下8000萬英鎊的支票,而一項燒錢頂峰時,年度開支能夠達到3億甚至更多的運動,要迅速「瘦身」成4000萬英鎊,莫斯利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