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財政透明度不如晚清 更不如國外

標籤:

清代民間有個說法:「文官吃草,武官吃土。」這話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黃河水災一直是我們民族的心腹之患。治黃是中國古代政府應盡的公共職責,在政府四項「大政」———河(河工)、漕(漕運)、鹽(鹽務)、關(稅關)中列於首位。治河需要經費。清代在嘉慶、道光時期,每年花在黃河、淮河等大河上的維護經費(不算決口搶險等費用)高達五六百萬兩銀子,占國家年度財政支出的百分之十幾。但是,花這麼多的錢並沒有買來河水的安瀾,氾濫成災的事仍然不時發生,其中道理何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治河的錢並沒有真正花到河工上,而是被治河官吏貪污了。貪污的方法,具有特色的就是「文官吃草,武官吃土」。

所謂「文官吃草」,是指文官在其主管購買治河用的埽工物料(草)中的貪污行徑;「武官吃土」,是指負責築堤、打壩施工的武官虛報土方等作弊手段。通過這種方式,大量治河經費落入個人腰包。那麼,到底有多少錢真正用在治河之上呢?按照清人的估計,真正用於治河的費用不過十分之一二,如果能有十分之三用到工程上已經算很好了。

「文官吃草,武官吃土」說明的是國家財政支出沒有真正用到公共服務上去的問題。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難以解決,由於皇權專制,權力無法制約,而絕對的權力必然是絕對的腐敗,所以儘管發明了各種監察、審計制度,但權力終歸無法在陽光下運作,財政支出也無法真正陽光化、透明化。不過,清末的憲政改革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良好契機,1910年首次搞財政預算,預算非常細緻,完全透明,已經開始了財政陽光化、透明化的試驗。

以浙江為例子。1910年浙江省咨議局(類似浙江省人大)第二屆第一次臨時會通過的決議案中,財政預算分為四類:民政費、教育費、實業費、工程費。以教育費來說,預算分款、項、目三級核列。如第一款是「省城及各府官立學堂經費」,其中第二項為「優級師範學堂」的經費,分為十目:第一目是職員薪水,庫平銀5736兩;第二目是教員薪水,10742兩;第三目僕役工食,1763兩;第四目學生膳食,6427兩;第五目試驗消耗,1000兩;第六目書籍圖畫,700兩;第七目標本模型,1123兩;第八目修繕房屋場所,987兩;第九目雜費,2000兩;第十目附屬小學,6066兩。

浙江的這個財政預算分類、款、項、目四級,預算已經細化,一清二楚。「優級師範學堂」年度預算經費總額是35554兩銀子,這是一個修正數,即預算最後通過的數目,原提案數為48257兩,因「原案不分細目」,未獲通過,在要求分出細目之後,裁減了12703兩。這說明,一旦財政預算細化,錢該不該花、花多花少,代表審議時不會看不懂,也不難做出判斷。浙江的例子不是孤例,當時各省的財政預算大致相似,有些省份甚至更加細緻,而且預算都是公開的,這說明當時的財政預算已經走上陽光化、透明化的軌道,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

財政透明是一個現代文明國家題中應有之義,納稅人理應對國家財政支出有知情權和監督權,但是,一個世紀過去了,今年大陸「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蔣洪教授公佈的《中國省級財政信息透明度評估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30個省份中,財政信息透明度能算得上合格的只有一個省,大部份省份對本該公開的信息拒不公開。如蔣洪教授的項目組向各省發出的《財政信息調查提綱》中教育部門預算信息是調查重點,但據媒體報導許多省份就不願意提供相關信息,與1910年浙江咨議局的財政預算中教育費的公開和透明恰成鮮明比較。此外,蔣洪教授的項目組在海外的教授以外國公民的身份向日本大阪府、美國紐約州等地申請財政信息,得到的信息非常細緻,「比如日本,細緻到具體單位的一把手招待費有多少,在哪裏用餐、跟什麼人用餐、吃的東西都一一列出」。這就是說,日本政府的財政信息是完全公開的,不但對本國人民是這樣,就是對他國的研究者也不以涉及國家機密的理由拒絕公開。
(//www.dajiyuan.com)

本文轉自互聯網論壇﹐未經本站核實

相關新聞
大陸人致港人:打持久戰中共必輸無疑
美退出萬國郵政聯盟 中國小賣家面臨被清場
對抗遺忘:那些為墜亡者陶崇園發聲的年輕人
震撼!35名抗日國軍名將決死誓言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