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研院跨國研究證實 恆星形成與磁場有關

標籤:

【大紀元6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2日電)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相關理論仍不成熟,不過,中研院天文所參與國際天文研究,找到大質量恆星形成與星際磁場有關證據,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知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

這個研究團隊由西班牙太空研究所(CSIC-IEEC)吉拉特博士 (Josep Miquel Girart)領導,成員包括Arcetri Observatory的貝爾崇博士 (Maria TeresaBeltran)、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張其洲博士、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艾斯特拉博士 ( RobertEstalella)及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的美籍研究員羅洛博士(Ramprasad Rao)等。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助技師曾耀寰表示,這個研究試圖找出大質量恆星(質量大於8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形成與星際磁線的關連性,研究團隊利用中研院與美國史密松天文台合作興建、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峰上的8座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即次毫米波段電磁波望遠鏡)長期觀測一個距地球2萬3000光年、名為G31.41+0.31的分子雲,結果發現其中有星際電磁波存在。

研究還發現G31.41+0.31分子雲的磁場結構與3年前該團隊發現的小質量恆星相似,但分子雲大小、質量、亮度卻大上數萬倍。

曾耀寰表示,大質量恆星約佔宇宙所有恆星數量1%,卻有質量重、壽命短、爆炸範圍大等特性,質量最大的超新星(Suprt Nova)爆炸,甚至可能形成「黑洞」,了解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有助於了解星際物質 (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外觀與演化情形和重元素的產生。

由於研究已證明小質量、大質量恆星產生都與星際磁線有關,曾耀寰說,對未來從事大質量恆星有關的研究很有幫助。

相關新聞
韓國研發生物催化技術 塑膠回收獲突破進展
蘋果願支付9500萬美元 和解Siri竊聽訴訟
今年首個天文奇觀 象限儀座流星雨閃亮登場
美考慮制定新規 限制或禁用中國無人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