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維維:窮苦人的尊嚴不容侵犯

藍維維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12日訊】父母曾經感歎過,我們家曾經窮怕了。記得我還小的時候,母親經常回憶70年代全家十幾人只有一頂蚊帳,夏天就得燒起艾草木屑熏蚊子,曾經一個多月炒菜沒有油吃乾巴的日子。幸有改革開放的年代,最終把我們兄妹幾個拉扯培養成人,雖然現在家裏的日子還是緊巴巴,但父親經常在非過年過節自家人宰雞宰鴨的飯桌上感歎,這要放在過去,比地主過年還豐盛啊。

但窮人家有窮人家的講究。爺爺在世的時候,我還依稀記得,他教育兒孫人窮志不短,窮也要窮得有尊嚴。他留給我的印象是,舊時的禮教楷模,平時總給我們講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做人要講信用,為人要誠實,做事要勤快,決不能做懶漢等等。爺爺在世時,他身上的衣服一直都有補丁,但一定是奶奶洗得乾乾淨淨的。家裏總是收拾得一塵不染,好像他從來不睡懶覺,每天很早起床,開始打掃院子,抹乾淨桌椅,無論甚麼時候,家裏都乾乾淨淨。待人接物都有嚴格的規矩。比如飯桌上,筷子怎麼拿,碗要怎麼端,夾菜只能怎麼夾,有客人的時候尤其講究。雖然家裏窮,但我們家一直受到村前屋後大家的普遍尊重。到後來,讀梁文道兄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觸,這就是窮人家的尊嚴。

因為從小離開山村到縣城讀書,這樣的家教我受得不多,也不是很深刻。但卻在我的記憶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近些年,我越來越多地會回憶起那時候的情形,對比現在,解剖自己,雖然自己的生活條件比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當自己面對誘惑的時候,要作出利和義的選擇的時候,或者就是平時,當自己懶散不收拾自家「狗窩」的時候,是否還能堅守那些樸素的,有尊嚴的做人原則?越感受到那些傳統的保留在底層老百姓身上的價值理念是多麼寶貴的財富。

曾經還讀過一篇文章,談底層的崩潰。大意是說在物慾橫流,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裏,中國的社會最底層正在面臨巨大的考驗,一旦底層崩潰,這個社會就沒法救了。而城市裏也必將出現「砍手黨」之類的組織,由社會最底層的人用暴力去解決那些為富不仁的人。底層的崩潰是社會走向混亂的最後一決口,因為貧富差距的懸殊和社會不公,特別是有錢有勢的人不加節制,繼續把窮人往死路上逼,最終就會導致這種崩潰。社會最底層的人一旦絕望,就會更加無所顧忌,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無產階級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為甚麼在過去非常窮的時候,我們家,以及和我們家一樣的中國所有的貧困農村,貧困城鎮的家,都基本能保持著那種可貴的「底層尊嚴」?而今天的物質生活應該說比過去實在有很大提升的時候,底層的尊嚴卻有崩潰的危險,或者已經在崩潰中?究其根本,還是社會生態的平衡已經完全打破,窮人的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已經不太可能像過去那樣,至少還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打拼,保留一絲改變的希望。社會的不公,特別是權貴的貪婪,橫行霸道,對底層的漠視、羞辱、欺壓與逼迫還在加劇,社會底層最後的尊嚴就將化為暴力。

《水滸》講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這個範疇,社會底層的尊嚴轉化為反抗權貴統治的暴力。當前正在看守所拘押的鄧玉嬌也成功地上演了一場弱女子為了維護尊嚴被迫暴力抗暴的一幕。放在過去封建朝代裏,這就是英雄烈女,皇帝要下詔書賜貞潔牌坊的。但今天,鄧玉嬌不幸生活在一個有法制的社會,這法律越是健全,越是對鄧的利益不利。因為掌握這些法律武器的人已經成功地自我歸類到權貴系列。包括那個死者鄧貴大,因為有錢,因為還是個小官,雖然只相當於過去的辦差的小衙役,但卻也再在活在社會底層,他相比起鄧玉嬌來說,會更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就是社會的現實,哪怕他死了,這個社會體系龐大的社會關係也會替他「報仇」,因為鄧玉嬌侵犯的不只是鄧貴大一個人的生命權,而是侵犯了權貴社會賴於存在的畸形體制。

當然,還有無數地網民在期待,期待奇蹟的發生,甚至對鄧玉嬌無罪釋放。據我推測,「公正」的法庭一定會追究鄧玉嬌的罪,因為事實清楚,證據會確鑿,適應法律會準確。最好的結果就是因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加上投案自首等等,判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比這個量型更寬容的結果,在我看來都屬於奇蹟。以我對當前權貴們智商和情商的判斷,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基本道理:「社會底層的尊嚴不容侵犯」。他們還意識不到這種底層的尊嚴對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是多麼寶貴。他們只顧眼前的得失,不會作出一丁點的讓步,因為他們也是有尊嚴的,如果寬恕了鄧玉嬌,他們會擔心,法律的尊嚴何在?其實是執法的權貴們的尊嚴何在?他們會振振有詞:這種暴力犯罪不打擊,就會有千百個X玉嬌模仿。事實上,他們不知道,如果這種社會底層的尊嚴不給予保護,他們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佛說因果。佛說智慧。佛總是尋找不衝突、不抵抗、不對立的解決方案,但佛也告訴我們,向善才有正道。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陳破空:烈女刺淫官 象徵與暗示
現場警官透露鄧玉嬌案部分隱情
每日退黨團隊聲明精選(2009/06/09)
崇文區公安沒收「鄧玉嬌」文化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