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南京,南京》的又一次屠殺!

方言

人氣 14
標籤: ,

【大紀元6月11日訊】已經有好多年不進影院了,不只是因為懶惰。說起近些年來的國產片,技術上可以說日趨成熟,製作和包裝也越來越精緻,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審查制度,許多影片的創作從開始選擇題材和編寫劇本的時候,就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規避官方所劃定的敏感區域,避免觸雷。因此這種「先天性」的營養不良是許多國產影片創作的通病。一些影片甚至在製作後期,仍不得不忍痛進行削足適履式的刪改,其結果是影片公映時,觀眾發現其中有些情節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整個故事都因為這種無端刪改而變的支離破碎,諸如此類的影片不在少數,令人頗感無奈。這也是一直以來我對國產影片大都「敬而遠之」的主要原因。這次之所以去看電影《南京,南京》,是因為近些年來,抗戰一直是大陸民間歷史反思的熱門話題——隨著越來越多史料的公諸於世,官方過去所給出的標準答案也就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那麼把南京大屠殺這樣一段在過去視為敏感話題的歷史拍成電影,這在近幾年的大陸是不多見的——它既可能是幾十年一貫制的官樣話語的重新解讀,也可能是彙集民間智慧還原歷史真相的另類版本,加上此間的媒體報導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議論,都促使我想去看個究竟。

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

我個人堅持認為,用來評價藝術創作的標準,首先是真實。當然,真實的涵義很豐富。比如: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生活、細節,真實的思想與情感,真實的表達、記錄,等等。以同類題材的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為例,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後,還專門拍攝了一部由倖存者們口述的關於那段歷史的記錄片(見《Voices from the list》)。通過對比我發現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完全是根據真人真事改遍的,有著充足的史實做依據,包括許多非常真實生動的細節。當然影片中也有虛構的情節(比如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卻沒有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因此看上去不僅自然流暢,而且震撼人心。「重現那段無法磨滅的歷史」,是斯皮爾伯格拍攝此片的最終目地。也正是基於這種對史實的尊重,走上銀幕的辛德勒才顯的那麼生動傳神,不僅令人信服,更令人敬仰。

評價藝術創作的另一個標準,應該是看作品的價值取向。「是非善惡」作為普世價值的核心理念,不僅僅是人類要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其實也是衡量藝術創作品味高下的重要標準。一個作者的價值取向——他的好惡、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藝術創作的靈魂,直接決定著其作品的優劣。我們仍以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為例,辛德勒從一個縱情聲色、利慾薰心的納粹投機商人,到不惜錢財和性命拯救上千猶太人的勇士,整個這樣一個轉變過程——斯皮爾伯格用電影特有的語彙——一幅幅細膩生動的黑白畫面,給我們講述了這個極為動人的故事。雖然其間也夾雜著辛德勒對美色的追逐、對金錢的貪婪和對暴力的恐懼等情結的描繪,但這些都不能構成故事的主線,因為這個故事的真正主題是救贖!那些情節只是鋪墊,卻恰到好處。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渲染與對比,故事中的人物才會顯得那麼豐滿生動,整個故事看上去才那麼真實感人。至於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蘊涵其中了。這是其高明之處。

同樣,我們用這兩個標準來評價電影《南京,南京》,則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諸多窳陋。

角川與拉貝的錯位

我們先看影片中的兩個關鍵人物,角川和拉貝。之所以稱其為關鍵人物,是因為他們在影片中的定位與表現,直接決定著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與敘事基調。

以侵略者面目出現的角川,不僅是聯結整篇故事情節的紐帶,也是導演著力刻畫的主要人物。其實這部電影的大部份內容是通過角川的視角來完成敘述的。導演陸川試圖藉助這個角色的內心演變和自殺結局來完成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侵略者人性的還原。不過這種劇情安排,特別是角川最後的自殺,顯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更缺少史實的有力支撐。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日本人所崇尚的武士精神的歷史淵源。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忠勇仁義,在日本則有武士精神。由於番邦割據等歷史原因,日本的武士只講忠勇,獨缺仁義。而少了仁義的忠,就很容易變為「愚忠」,勇則成了「好勇鬥狠」,對生命毫不珍惜。這種武士精神曾深深的影響著日本民族的性格。過去日本人動輒切腹自殺的習慣,即源於此。另外,日本是個單一民族,又是個島國,缺乏與其他大陸民族的相互交往與共同生活的經驗。在這樣一個單純封閉的環境裡,如角川一樣的日本年輕人,被浸透著武士精神的軍國主義長期洗腦,直到被訓練成侵略戰爭中的殺人機器,實在是小菜一碟。事實也正是如此。

同時,我們再來看一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當時淞滬抗戰全面爆發不到四個月,國軍雖然苦守三個月,終因實力相差過於懸殊而敗下陣來。而日軍因為剛剛攻陷上海,後續部隊又源源不斷,正是士氣旺盛氣焰囂張的時候。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一個被軍國主義教育長期洗腦的年輕人,一個因敵軍的節節潰敗而士氣高昂的下級軍官,一個對殺人早已麻木且雙手沾滿戰俘與平民鮮血的大屠殺參與者,讓他在戰爭爆發不足半年的時間裏,在己方軍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去主動反思戰爭的殘酷,去懺悔自己的殺人罪孽,直至最終自裁以謝天下?你相信嗎?!

對於這場戰爭,在日本人中(包括這場大屠殺的參與者們)不是沒有真誠懺悔的,但往往都是在戰敗之後,而且為數甚少。即便是在這群少之又少的悔過者中,最終因痛悔而選擇自殺的又有幾人?!

所以角川這個人物,特別是他的自殺,不僅不具有代表性,其真實程度幾近於零。這恐怕是這部影片最大的敗筆。從角川身上,筆者看不到日本武士的勇武果決,也看不到軍國主義者身上的騰騰殺氣,更看不到陸川導演所說的人性中溫暖與善良的部份;我所看到的是,角川在戰鬥中的膽怯猶疑,在屠殺平民過程中的多愁善感,以及在女人面前一廂情願式的自作多情。總之,是個不合時宜的矯情的主兒。由此我更願意相信,作為歷史人物加以描摹的角川及其頭腦中流淌的當代某些人的思想,是這部影片的創作者以粗糙的方式硬塞給歷史的,而非那段歷史的真實原貌。(至於其中的原因,我會在此文的最後部份予以解釋)

影片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約翰.拉貝,儘管著墨不多,但他對影片下半部份的情節發展顯然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作為歷史人物的拉貝,在當時有著多重身份:德國納粹黨黨員,西門子公司駐華代表,「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相當於臨時的南京市長。而最後一個職務在拉貝的一生中顯然最有份量,也最具光彩。當日軍在攻陷南京後大肆燒殺搶掠之時,作為安全區的發起人和代表,拉貝和其他十數位外籍人士一道,在僅有3,88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安置並保護了超過二十五萬的中國難民!正是在他的奔走呼籲、據理力爭之下,才迫使原本對安全區實行運輸封鎖的日軍開閘放行,讓糧食與藥品能夠成功運抵,使數十萬人的性命得以保全。他還帶頭捐出存款,與眾人一起湊錢去向日軍套購高價軍糧,以保證更多的人不被餓死、凍死。不僅如此,拉貝還在南京的家中,密密麻麻的收容了600多位中國難民,並由他自己掏錢奉養。由於拉貝的種種義舉,許多安全區裡的難民都親切的稱他為「活菩薩」。

不過在影片中,拉貝的這個身份顯然是被有意淡化了。其中有兩個片段令我印象頗深:一個是在安全區的一座教堂裡,拉貝面帶痛苦的對著眾多的中國難民宣佈,日軍需要一百名中國婦女作慰安婦,如不答應,日軍將會摧毀整座難民營;另一個是拉貝奉調回國離開難民營時,在眾人面前的驚人一跪。觀看第一個片段,使我產生一種可怕的錯覺,連我自己都非常震驚——拉貝和日本人是一夥的,一個是強姦犯,另一個是協從!安全區徒有其名,實際上一點也不安全,拉貝只不過是個有名無實的擺設——即便是德國人、納粹黨員也無能為力,他充其量也只能保護他自己。而第二個片段——拉貝上車前的那一跪,彷彿是上述錯覺的延續——難道拉貝是在為自己的無能與懦弱而向那群陷於虎口的難民們懺悔,請求原諒?!為此我心裏有種說不出的不安與尷尬!因為歷史上的拉貝是中國人當之無愧的救命恩人!!在擔任安全區主席的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他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糖尿病天天發作,幾乎用光了所有的胰島素。為此他曾在日記中說:如果上帝非要結束他的生命的話,請務必先拯救難民營中那些仍在苦苦掙扎的二十多萬無辜百姓。在當時那個恐怖瀰漫、黑暗無比的城市裡,拉貝是許多人心目中一盞依舊閃亮的明燈。因此,我無論如何也難以將銀幕上這個形象猥瑣、性格懦弱的外國佬,與作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那個儀錶堂堂的、歷史上真實的拉貝聯繫在一起!影 片中這個可憐的傢伙,只知道點頭哈腰的圍著伊田、角川這些日軍的中下級軍官打轉,卻連對方那些大人物的影子都見不到!而真實的拉貝打交道的對手則是朝香宮 鳩彥——一個當時可以左右南京城裡所有人生死的日本皇族、派遣軍司令,以及與他同類級別的日本軍官!

或許今天的中國人早已習慣於「上行下效」,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不過影片中拉貝的種種表現,讓我豁然明白了其背後隱匿的某種暗示:一個駐華公司的外籍老板,面對日軍在安全區內的種種暴行尚且如此畏畏縮縮,至於他的那些中國下屬,其境況其之險惡其實也就不難想見了。於是一向謹小慎微的唐秘書,為保護家人而變成漢奸,看起來似乎也是順理成章。至於那位美麗端莊的姜老師,在垂涎三尺的群狼環伺之下淪為待宰羔羊,恐怕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她在影片中的結局正是如此。只不過導演藉助角川的一粒子彈,最後保全了她的貞潔。

影片雖然只對拉貝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身份進行了小小改動,而結果卻是如此的大大不同!!

不過,還好這只是電影中的情節,而不是真實的歷史。我們還有《拉貝日記》和那些永遠都無法抵賴的真實記錄。否則,不僅地下有知的拉貝百口莫辯,就連活著的我們也真就無話可說了。由此,我不得不驚詫於影片創作者大膽豐富的「想像力」!不得不懷疑其對基本史實的理解和認知能力!

同樣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部影片明顯顛倒的觀察視角,尤其是作為影片關鍵人物的角川與拉貝的嚴重錯位。作為劊子手的角川被貼上了子虛烏有的人性標籤,而作為拯救者的拉貝卻要向被他拯救的人群低頭懺悔。我們不得不因此而強烈質疑影片創作者的價值取向!通過這樣一部影片,到底想要告訴觀眾些什麼?!

這部影片的導演陸川曾經對媒體說,《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抵抗的電影。「抵抗」一詞,在大陸官方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裡解釋為「用力量制止對方的進攻」。為了更準確的理解「抵抗」的涵義,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真實的歷史。

中國軍人的抵抗

在保衛南京的戰役中,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的抵抗其實是非常頑強的,用「壯烈」不足以形容。在這場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較量中,國軍戰死沙場、以身殉國的將軍即有11位之多。其中以守衛南京外圍紫金山和雨花台兩處高地的戰況最為慘烈。以守衛雨花台的國軍第88師為例,3個旅長陣亡了2個,6個團長陣亡了3個,營長陣亡11個,連排長傷亡佔全員的十分之八。各級軍官的犧牲尚且如此,士兵的傷亡數字就可想而知了。而正是這只國軍精銳,經過淞滬會戰的嚴重損耗,此時的老兵已不足30%,在戰鬥力大大下降的情況下,仍然拚死抵抗。其中88師的262旅,在旅長朱赤將軍的帶領之下堅守陣地,部隊傷亡殆盡,僅餘特務連,遂命士兵打開幾十箱手榴彈蓋子,用繩串連導火索,待日軍進至陣地前沿時全部引爆,敵人遺屍遍地。最終因彈盡力竭而全部壯烈殉國。國軍其他部隊的情況也大抵如此。雖然南京最終失守,但是作為中國軍人,在這場空前的民族危難面前,他們視死如歸的壯舉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忠勇堅貞的英雄氣概,值得後世子孫們永遠的緬懷與敬仰。

在守衛南京的這批國軍將士中,還有一位特殊人物——74軍305團的團長張靈甫將軍。正是這位張將軍,不僅在南京保衛戰中表現英勇,在此後與日軍頑敵的歷次對決中更是身先士卒,勇不可擋。因其作戰勇猛、戰功赫赫,而被時人稱之為「常勝將軍」,其所在74軍也因戰功卓著而屢獲最高嘉獎,成為國軍抗日的王牌主力。還是這位張靈甫將軍,作為74軍中將軍長,在抗戰結束時率領這支榮譽部隊(與友軍新6軍一道)光復南京,接受日軍最高指揮官的無條件投降。

這是歷史上中國軍人可歌可泣的真實抵抗。為此,我們不妨聽聽作為敵手的侵華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1939年對國軍抗日的評論,他說:「看來敵軍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於四億中國民眾,也不是以各類雜牌軍混合而成的二百萬軍隊,乃是以蔣介石為核心、以黃埔軍校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中央軍。在歷次會戰中,它不僅是主要的戰鬥原動力,同時還嚴厲監督著逐漸喪失戰鬥力意志而徘徊猶豫的地方雜牌軍,使之不致離去而步調一致,因此不可忽視其威力。黃埔軍校教育之徹底,由此可見……有此軍隊存在,要想和平解決事變,無異是緣木求魚」(摘自《大本營陸軍部.上》519頁)。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誰才是中華民族真正英勇抗戰、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

抵抗還是詆譭?!

作為影片的一號主角,身為軍人的陸劍雄顯然是被陸川導演當成英雄來塑造的,而他和一干兄弟在與日軍巷戰的那段表現,儘管是城破之後的小規模抵抗,依然可圈可點,這恐怕是這部影片中與抵抗有關的唯一的亮點。不過令人費解的是,這一切在日軍大規模的集結反撲之後不僅悄無聲息,甚至還掛出了白旗,抵抗到此結束?!如果這是發生在今天,和平時期年輕人玩的戰爭遊戲——子彈打光了,哥兒們玩累了歇一歇,輸贏無所謂,不行下次再來——那到是情有可原。可是在兩軍對壘真刀真槍的戰鬥中,這種舉動只有一個含義——投降。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陸川導演所說的抵抗。至於此後,出現在戰俘群中的陸劍雄及其在難民營中的表現,充其量也只能算作勇敢,與抵抗已沒什麼關係。

有人把陸建雄死前的表現說成是精神上的抵抗,我覺得有些牽強。為此我們不妨回溯真實的歷史,看看淞滬會戰期間堅守四行倉庫的國軍將士們的英勇表現。這800位國軍將士(史書上稱其為「八百壯士」),屬於上面提到的88師524團,由團副謝晉元中校率領,為掩護國軍主力撤離上海,一直堅守陣地,抵抗十倍之眾的日軍,並擊退圍攻6次之多。後奉命撤入上海公共租界,進入「孤軍營」(經交涉武器由租界代為保管,而不是被日軍繳械)。即使身陷孤島(當時上海及周邊地區已完全被日軍佔領),謝團長仍帶著部屬每日進行精神上的升旗典禮,並堅持操練,儘管他們在「孤軍營」中困守四年,卻成為國軍抗日的精神堡壘。這期間日方雖然多次派人勸降,並以重金高官相誘,但謝團長都不為所動,直至被日本人收買的漢奸刺殺身亡。這是歷史上身處逆境的中國軍人的精神抵抗。

非常遺憾的是,在電影《南京,南京》裡,除了前面提到的與日軍打了半截的虎頭蛇尾的巷戰之外,再也看不到中國軍人的任何抵抗。歷史上國軍將士浴血奮戰、慘烈悲壯的一幕幕都沒有。與之相反,在影片的開頭,是群龍無首滿腹怨言的敗兵與慌不擇路四處逃亡的難民,擠壓,踐踏,互相傾扎……南京淪陷後的一組鏡頭也頗耐人尋味:廣場上被推倒的孫中山先生的雕像,蒙著一面殘破的青天白日旗,被日本兵拖著遊街示眾。這顯然與史實不符(不過影片中日本兵們的舉動看上去卻有些眼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文革期間那些喜歡踏上一隻腳讓人永世不得翻身的紅衛兵小將)。導演刻意安排這樣的情節——假日本人之手推倒民國之父——恐怕是畫裡有話、畫外有音吧。

無可否認,在歷史上負責保衛南京的國軍在戰略制定和戰術指揮方面,都存在著嚴重失誤。1)作為南京國軍最高指揮官的唐生智,聲稱要誓死保衛南京,因而沒能制定撤退計劃,同時為激勵將士英勇抗敵而將長江上的渡船全部炸毀,使潰敗後的國軍無路可退,死傷慘重。2)在戰前沒能及時的組織疏散民眾,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此外,防守南京的國軍主力大都是剛從上海撤退下來的疲憊之師,傷亡嚴重;面對緊追不捨的日軍,倉促應戰,必然準備不足,協調不暢。加之敵我力量的懸殊對比,這些因素都促成了國軍的戰敗與南京失守。但國軍的戰敗不是不抵抗,一次的失敗也不意味著會永遠的失敗下去。

反觀日軍在攻陷南京後,對放下武器的戰俘以及手無寸鐵的平民的大規模屠殺,對婦女的肆意凌辱,對財產的瘋狂掠奪,這一切是日本最高當局的決策,目的是要通過此舉震懾國人,瓦解國民的士氣。這種遠遠超出軍事範圍的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組織有目地的公開行惡,才是真正的犯罪!

影片《南京,南京》中的上述情景,實際上是利用戰爭初期,保衛南京的國軍在指揮和戰略上的失誤以及戰敗結果,來暗示國民政府的無能和不抵抗。這種被創作者精心描繪的「抵抗」,與其說是抵抗,不如說是詆譭。

平民的抵抗?

面對日軍在南京的種種暴行,中國的老百姓並非人人束手待斃。通過史料的記載包括倖存者的回憶,我們不難發現:七十二年前,即便是手無寸鐵,南京居民們仍進行了有血有肉、英勇無畏的反抗。如:李秀英,當時懷著7個月身孕,因與3個日本兵搏鬥而身中33刀,後被鼓樓醫院收治並留下影像資料。姜根福,弟弟被日本兵摔死,母親因為反抗強姦被開槍打死,父親被抓走,二姐因反抗強姦而被刀劈死,等等。遺憾的是,在影片《南京,南京》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1.妓女小江

當她的手在人群中慢慢舉起之時,我心中五味雜陳,不是滋味。印度的聖雄甘地可以用認罪和坐牢的方式鄙視和羞辱大英帝國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們,以此喚醒他們的良知,那是因為後者還有起碼的良知。而對於在南京燒殺搶掠的那些衣冠禽獸(至少在彼時彼地的環境下是如此),此舉不僅救不了同胞,還使自己最終葬身虎口。這種代價巨大的犧牲,這種無條件的遷就與順從,某種程度上卻在助長著施暴者們繼續行惡。我在感歎危難中這些女性同胞所表現出的善良、勇敢的同時,也為她們的盲目輕信、被屠殺者們欺騙玩弄而痛心不已。當近日讀到鄧玉嬌手刃淫官鄧貴大的新聞時,我忽然發現妓女小江的「抵抗」模式對於今日之共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這或許是官方將這部電影確定為「主旋律」影片的原因之一。

2.姜淑雲

一位集美麗、智慧於一身的勇敢女性。當影片中的拉貝表情痛苦的當眾宣佈,日軍需要一百名中國婦女作慰安婦,如不答應日軍將會摧毀整座難民營時,作為拉貝的助手,她的命運其實已經注定了,拉貝的離去則使這種危險近在咫尺。她的死使許多人對拉貝心生厭惡,卻對角川心懷感激。一個非常奇怪的悖論!這使我不由得想起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一幕情景:當辛德勒試圖搭救美麗的海倫——那位伺候集中營最高指揮官哥特少尉的猶太女僕時,暗戀海倫的哥特少尉曾有一番精彩的內心表白。面對這位自己深愛著卻又不得不仇視的猶太女性,哥特少尉——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聲稱他所能給與的最大仁慈就是將她毀滅——拖到林子裡,對準她的腦後開上一槍。顯然這是變態的殺人者的邏輯。不幸的是,這種只在納粹惡魔的頭腦裡偶然閃現的瘋狂想法,卻成了電影《南京,南京》中的主角——「良心發現」的日本軍官——角川的「充滿人性」的舉動。儘管這舉動看上去是如此的唐突,不合邏輯。更加不幸的是,許多不明真相的國人竟對角川的這種舉動心懷感激甚至大為讚賞。

3.唐秘書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那麼個萎萎縮縮的外國老闆後面,跟著這樣一個膽小如鼠的混蛋秘書,一點也不令人感到驚奇。影片中唐秘書的舉動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來形容應最為恰當。只不過這又是一個戲說式的人物,與歷史上真實的唐秘書毫不相干。最令人搞笑的是,這麼一個膽小如鼠滿臉諂媚的熊包,其造人的能力與速度卻絕對超強。儘管導演在最後勉強給他安了個「光明的尾巴」,不過在那些信奉「根正苗紅」、「老子英雄兒好漢」並且深受其惠的當代精英的眼裡,漢奸的後代恐怕只能歸於嚴加管教並小心防範的另冊。這不禁令人很容易聯想到盛傳於大陸坊間的中共某高層人物及其父輩的漢奸歷史。或許只是純然巧合,卻頗有些諷刺意味。為免嫌疑,我建議陸川導演在影片的開頭明確標明「本人物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係偶然」。

4.小豆子

有人說娃娃兵小豆子是這部影片的又一個亮點,特別是他在影片結尾的獲救,據創作者介紹說那象徵著希望與未來。只是這希望在我看來卻明顯變了味道。其實,前面提到的侵華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1939年對國軍抗日的評論,已經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答案。中華民族抗擊日寇、抵禦外侮的真正希望,源於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的數百萬國軍將士生死與共抗戰到底的堅強意志,源於四萬萬同胞面對頑敵同仇敵愾的堅定信心,源於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和正義力量持續有力的聲援與支持,而不是源於侵略者的良心發現或者幡然悔悟。因為後者不是真實的歷史。

有一點到是可以肯定,電影《南京,南京》裡這些近於為侵略者歌功頌德的故事情節,會贏得當下某些對歷史或現實抱有不切實際幻想的日本人士的青睞。難怪陸川導演近期會信心滿滿的向媒體宣佈,《南京,南京》將進軍日本市場。有意思的是,根據史實創作的同類題材的另一部影片《拉貝日記》卻同時在日本被禁映,這種對比耐人尋味。

題外話——由電影《南京,南京》所引發的思考

七十二年前發生在南京的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至今仍然是我們民族記憶中一道難以愈合傷口。如何面對這段歷史,從慘痛的教訓中汲取經驗,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上演,是今天的中國人必須面對和承擔的歷史責任。但無論怎樣的反思,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尊重歷史和史實。首先就要瞭解歷史的真相。如果電影《南京,南京》確如創作者所說是一部反思歷史的嚴肅作品,那麼它也一定遵循這個基本道理。非常遺憾的是,在這部被稱為「還原歷史」的影片裡,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與史實相悖的人為因素。對於作為影片編劇和導演的陸川,我們姑且相信他對藝術創作的真誠,但我仍要問上一句:陸川,你瞭解歷史的真相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意願把真相表達出來?從他對媒體的表述以及電影所展現的內容上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大陸目前的電影審查制度能否允許這樣做,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也就是說,「還原歷史」只是個招牌,骨子裡這又是一部根據當政者的需要而量身打造的「主旋律」影片。

與資訊可以自由流通的開放社會相比,目前的大陸則是一個人為封閉的環境。由於長期的愚民政策,國人普遍不瞭解歷史真相。在這種情況下,用充斥著無聊、猥瑣、暴力、色情的蹩腳故事,將那些歷史閹割後的雜碎夾帶著自己想要販賣的私貨,再以「還原歷史」的名義重新灌輸給民眾,當政者這種極不負責的行為,其結果只能是繼續歪曲和篡改史實、掩蓋真相,繼續向侵略者獻媚、醜化和侮辱我們的先輩,繼續愚弄今天的民眾、毒害我們的子孫。

我記的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只是軍事上的強大、經濟上的強大,最重要的是人心的強大,也就是一個道德感很強的社會,這樣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強大。」七十二年前發動那場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者,顯然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了正義,即便有再強大的軍力、精良的裝備以及訓練有素的士兵,也無濟於事,也擺脫不了徹底失敗的命運。南京大屠殺的血腥沒有將中國人嚇倒。恰恰相反,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卻由此變得更加堅決。正是憑著這種意志,裝備低劣的地方雜牌軍在此後不久的台兒莊之戰,以極大的勇氣和代價配合友軍擊潰日軍磯谷師團,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正是憑著這種意志,我們這個苦難深重飽經憂患的民族才克服重重艱險,並最終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

如果說七十二年前,日本侵略者在南京上演的那血腥的一幕導致了三十萬無辜同胞的喪生,那麼七十二年後的今天,中共在幕後導演的電影《南京,南京》則對大陸民眾進行了又一次的大規模洗腦。這種令人萎靡的精神鴉片對國人心靈的浸蝕,比七十二年前的那場屠殺更可怕。一個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是非觀念顛倒、醉心於物慾追求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只能再次淪為待宰的羔羊。而這正是中共所樂於見到的,也是這部號稱還原歷史的「抵抗」影片成為中共「主旋律」的原因所在。

2009-06-09@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南投縣土石流防災演練逼真 
組圖:吳宇森父女齊聚悉尼電影節
首賣冠軍電影《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導演月底訪台
天龍特攻隊電影版 徵召連恩尼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