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幸河:香港維園燭光的意義

--紀念「六四」二十週年

梅幸河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訊】下一個月,便是「六四」事件的二十週年。「六四」那一天晚上,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又將會是一個燭光的海洋,點點燭光象徵著港人哀悼「六四」事件死難者的晶瑩眼淚,表達出「毋忘六四」、「平反六四」的意志和決心。

過去的十九年,年年的「六四」晚上,都有由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港支聯」)主辦的燭光悼念集會。在模糊的記憶中,參加者每次都以萬計,最多的一次是八萬多人,最少的一次也有四萬人,去年是四萬八千人。今年是二十週年,參加者一定不會少。

在中國的領土上,只有香港、澳門和台灣有這樣的活動。澳門和台灣的規模很小,參加者只有數十至數百人。海外各地也有這樣的活動。香港的卻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所以成為了矚目的焦點。翌日,國際傳媒都加以廣泛報道,視為「人心未死」的現象。

當年港人對民運的聲援

為什麼港人對「六四」事件這樣執著呢?首先要看看二十年前港人對北京民運的反應。

一九八九年四月,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病逝。文革結束,四人幫倒台,他不遺餘力平反「假冤錯」案,讓不少老幹部得以復出。任總書記後,拒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鎮壓安徽科技大學的學生運動,因而被迫下台。為人清廉正直,深受人民愛戴。他的逝世,引起北京市民自動到天安門廣場去悼念;其後,學生更舉行靜坐和絕食,反對「官倒」和要求「平等對話」。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北京學生運動是反革命暴亂。五月二十日,總理李鵬宣佈北京戒嚴。

當時,因蘇聯戈爾巴喬夫訪華,許多香港記者都到北京採訪,上述情況迅速而詳細傳達到香港。港人掀起了支援的熱潮,在北京宣佈戒嚴之日,一百五十萬人上街遊行,並宣佈成立「港支聯」,其餘大大小小數以萬人計的遊行,幾乎無日無之。六月四日發生了鎮壓,港人又舉行了百多萬人的示威抗議。在那時候,全球聲援北京民運的呼聲和行動,已是以香港最為強烈的。

「六四」鎮壓後,港人又組織了「黃雀行動」,拯救了數以百計的民運人士,從國內逃到香港,再轉送到海外。

港人支援民運的原因

港人對「六四」事件有這樣的反應,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一、 港人有近半數,是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後從大陸到香港來的。他們逃到香港來的目的和動機,絕大多數是「避秦」,逃避中共獨裁專制殘酷的統治。由於在大陸的經驗,都傾向「反共」,支持民主。看見北京民運的出現,自然冀望中國的政治由此得到進步,因而不約而同地聲援。

二、當時,《中英聯合聲明》已簽署,《基本法》在草擬中,回歸在即。在草擬中的《基本法》的政制,並不是一個民主的政制,為了爭取回歸後的民主政制,香港多個民間團體,組成了「民主政制促進聯合委員會」,不但喚起了港人的民主意識,同時積聚了民間的民主力量。這個組織和積聚了的民間民主力量,成為了當時聲援北京民運的發起者和推動者。

三、還有八年,香港便回歸。大家都對中共承諾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沒有信心,擔心著已享有的自由、人權和法治,是否會被侵蝕剝奪。假如中國的政治有所進步,回歸後香港的自由,人權和法治,便會有多一點保障。相反的話,港人必會越來越受到限制、打壓和迫害。所以,他們極望北京民運能夠成功而去聲援。

四、 一九七九年鄧小平復出後,中國改變過去的政策,在經濟上開放改革,政治上雖然進步不大,但也較前寬鬆。港人希望中國在政治上也有所進步,繼續進步下去,讓回歸後香港有一個民主政制,去維護既有的自由、人權和法治,並有進一步的提升。

燭光集會對香港的意義

「六四」鎮壓使港人徹底失望,但並沒有灰心放棄,堅持當年的理念,聲援北京民運的口號便改為「毋忘六四、平反六四」,十九年來每年都有眾多的規模龐大的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規模最大的,就是六月四日晚上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悼念燭光集會。那點點的燭光,對香港、中國和國際,都是極有意義的。有些什麼意義呢?

首先來說對香港的意義。

「六四」悼念燭光集會,是港人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最堅定、不屈、強硬的堅持。中共對這個活動,當然是極不滿意的,極想把其打壓取消。但特區政府直至現在也不敢遵從這樣的意旨,對這個活動有所阻撓,因為知道不但港人,甚至國際,都會有難以想像的反彈。所以,有人說:假如這悼念燭光集會不能舉行,就是宣佈「一國兩制」的死亡。

每年一度的悼念燭光集會,還是全港泛民主派和民間力量的又一次凝聚和操演。泛民主派的政黨政團,對紀念「六四」採取怎樣的立場和態度,港人都視之為對其民主的立場和態度的考驗。公民黨成立時,在黨綱上沒有寫上「平反六四」的語句,當時便受到嚴厲的質疑。其後,領導層人員便都來出席燭光悼念集會。「港支聯」沒有地區基層組織,但各政黨政團和民間團體,都代為發動組織群眾來參加,當作是團結教育群眾的活動。

對香港的民主活動,相信國際輿論最關注的就是這悼念燭光集會。從這項活動,使國際廣泛知道,香港的民主運動在艱困中仍然在努力堅持。這樣,也提高了香港民主運動的國際聲譽。

燭光星星之火可燎原

接著來說一說對中國的意義。

「六四」事件,對中共是一個極大的避諱。從「暴亂」,到「動亂」,又到「政治風波」,最後又改稱為「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風波」,一改再改,並非改變定性,而是逐步淡化,要在人們的記憶中抹去。有關書籍,禁止出版;有關報道,禁止刊登。如有違反,免職、拘捕或監禁。當年死難者的家屬,不准公開拜祭。甚至連「六四」這兩個字,也禁止在網絡上出現。

總之,當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一回事。青年的一代,固然對「六四」懵然不知,即使年長的,不是噤若寒蟬,不敢提及,就是強迫自己淡然遺忘。

香港與大陸接近,雖然所有有關「六四」的電視畫面,傳到國內的都被刪掉。但每天有十多二十萬人來港旅遊,有更多人與港人有親戚朋友關係,總有漏網消息傳進去,再一傳十,十傳百。所以,大陸不少人,知道香港每年都有維園「六四」燭光集會的。你會發現,在每年的燭光悼念集會中,有不少人是來自大陸的遊客。更有人說,他專在這個時候來香港,就是為了要參加這個燭光集會。這些人在整個集會人數中,只不過是一個很少的數目,但回到國內是會傳開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香港維園的燭光,就是傳去大陸的「星星之火」。

國際傳媒每年都報導

最後來說一說對國際的意義。

當年「六四」事件震撼國際,國際上出現了杯葛抵制中共的浪潮。但荏苒歲月,日子一久,由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關係,許多西方國家的政府政要都把這件慘案放諸腦後了。但在民間,仍然有人沒有忘記的。

國際傳媒報道每年一度的香港燭光集會,固然會引起一些國際人士對「六四」的記憶,更有華人聚居城市,雖然規模小,也同樣舉行燭光集會。這些活動也有所在地的傳媒報道,引起國際人士的注意。海外華人仍然有這樣的活動,因為「港支聯」作出了堅持的榜樣,使他們得到鼓勵。這影響也是一點意義。

「港支聯」是一個榜樣

每年的維園都亮起點點的燭光,堅持二十年而不懈,最重要的原因,固然是港人經歷了八九民運的洗禮,二十年來公民力量不斷發展,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港支聯」的存在。

「港支聯」是一個由二百多個團體組成的聯合組織,意向並不完全一致,又各有各自的工作,不易在一個目標大團結起來,尤其是一同堅持了這麼悠長的歲月。能夠做到這樣,因為有一個這樣的「港支聯」,有「港支聯」高舉的旗幟在領導。

「港支聯」是一個有高度威信和領導能力的組織。常委會是老中青三結合而組成。其中有泛民派經驗豐富的元老,由其掌舵;有泛民派立場堅定的立法會議員和區議會議員;有忘我投身、毫不計較名利、熟識具體工作的義工;有年青的學生代表。他們從來不牽涉支援中國民運以外的事宜,所以泛民主派的內部分歧和矛盾,不會帶進「港支聯」裡來。這是一個鞏固的團結的組織。

「港支聯」的廉潔也是備受稱讚的。經費全部募捐而來,收入和開支的數目都很龐大,但從來未受過質疑。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義工,而且奉公清廉。會內有嚴謹的收支制度,在每次會議中公佈。全年的財政結算,交由會計師審核,並呈交有限公司註冊署。所以,很得到捐款人的信任。

不計名利和廉潔,是「港支聯」的兩個最大特點。海外有不少民運團體,其中很有一些,時常發生內部和彼此之間的糾紛,似乎沒有一個能夠像「港支聯」那樣,承擔那麼沉重的壓力,工作那麼持久而有效,享有那麼高度的威信。所以,有人說:她是海外民運團體學習的榜樣。

請支持「港支聯」,參加六月四日晚上在維園舉行的「六四」二十週年悼念燭光集會!

--原載:《爭鳴》,2009年5月號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達賴與民運人士對話 支持平反六四 
胡平:反駁為六四辯護的一種論調
紀念六四  盛雪出新書《敵對抒情》
茉莉:流亡,在變與不變之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