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音樂對孩子心智發展作用非同一般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趙海德編譯報導) 著名音樂家羅傑‧諾斯認為,「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淨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除此之外,音樂更能陶冶靈魂,啟迪心智,愛因斯坦就不無感慨地說過:「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幹什麼事我都會一事無成。」

眾多的調查研究和事實都證明,音樂對培養孩子優良的性格及才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美的樂曲會使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和認知能力等潛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音樂對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1、越早接受音樂教育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如數學、閱讀、寫作、語言鑑賞能力等越比同齡人突出,因此,音樂被認為是開啟人類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是兒童智慧的源泉。

2、音樂可以提高人的智商。受過9個月鋼琴或聲樂訓練的學生的智商較未受過訓練者高出約3%,這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t Mississauga)E. Glenn Schellenberg 2004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的結論。

3、接受和喜歡音樂的孩子的社會表現,行為舉止、審美情趣、整體修養等通常都比較優秀。學習音樂需要記住各種音符,節奏等,這自然會鍛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而將無聲無色的樂符演變成生動的旋律,不僅需要演奏者手腦等的配合,更需要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和領悟,直至對人生、精神和宇宙世界的認識和理解。

4、演奏音樂需要將樂譜上不同的音符、節拍等轉換成長短輕重不一、旋律不同的樂音,這自然地訓練了大腦的比例思維能力,統計顯示,學習音樂的學生對數學概念(如比例、比率、分數、面積、體積等)和科學概念往往有著更好的理解能力,其時空概念、形象思維能力也較突出。

5、音樂有利於培養人腦的抽像思維能力,能促進人的想像力,有助於啟迪、開發兒童的創造力。音樂形象是比較抽像的藝術形式,沒有具體的顏色、形態等外觀形象,只能通過思維來理解。音律、節奏、樂曲結構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幾乎可以和「科學皇后」——數學的高度邏輯性相媲美。因此,經常欣賞和演奏音樂,可以啟發智慧,加強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讓我們用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一句話做為結尾——「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澳洲學生聯合會(NUS)說聯邦政府在24日開始撥給學生們的經濟刺激撥款會幫助幾萬學生購買教育材料。
  • (大紀元記者紀芸悉尼報導)悉尼一宗教團體的品德教育部主任Tracy DeGeer's女士和她的先生Neil一起,觀看了神韻在悉尼的最後一場演出。Tracy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一名職業婦女,常活躍於支持人權,反對強權暴力的各社區活動。用她自己的話說「要平衡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容易,」但她卻做到了。觀看神韻演出,Tracy 感受很多。「神韻帶給我們豐富的文化傳統,以及許多我們今天所需要的價值觀。有一些節目內容,比如開場節目《開創五千年文明》,提醒我們生命有更高的來源,精神是最主要的,而不是所謂的物質或地位,我們需要考慮人生過後的永恆生命。」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無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她的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出旋轉的動作。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為了孩子的在線安全,父母首先應該告訴孩子的就是,不接受陌生人的請求,不分享個人信息,以及在下載任何內容之前徵求父母的許可。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為孩子在兒童照護機構註冊之後,你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孩子計劃一個積極且成功的開始。
  •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科技產品對兒童注意力跨度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專家表示,與科技產品接觸的增加,可能正在改變兒童大腦的連接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