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3日訊】四月二十四日,彭博新聞社(Bloomberg)發表專欄作家白賽克(William Pesek)的評論文章〈中了「中國樂透彩券」恐怕還不夠〉(Winning Chinese Lottery Ticket Just Isn’t Enough),作者以台灣似乎中了樂透彩券比擬兩岸經濟關係改善為台灣帶來好處。作者指出,兩岸經濟關係改善雖是好事,但是台灣如果把重心都放在中國市場這一個籃子裏,猶如一場必輸的賭局,台灣唯有跳脫中國市場的框框,將經濟觸角延伸至其他經濟體,並專注於高品質的服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追求「唯有中國」的策略是危險的
馬英九自從二零零八年五月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以來,一直致力於改善兩岸經濟關係。馬英九應該小心謹慎,他今天所做的決策與讓步,將影響未來幾十年的二千四百六十億美元的經濟,而且不一定會更好。
沒有政府領導人或公司老闆會忽略中國市場,但是追求「唯有中國」的策略是危險的。全球金融危機正迫使亞洲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台灣的外銷占GDP的70%,當然也應該如此。它同時需要將經濟的觸角擴展到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
這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中國可以年復一年地快速成長的想法並不實際,只在一個國家投資是很危險的。第二,依賴處於低開發水平的國家有相當的風險。
沒有捷徑可走
台灣的經濟衰退促使領導人與中共簽訂協議,而這些協議可能會使他們後悔。台灣的生活水準所承擔的風險比國家主權還高。
在兩岸關係改善之際,投資人應該考慮經濟學上所謂的「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這項理論指出,當兩個繁榮程度有顯著差異的經濟體結合在一起,較富裕經濟體的工資會被拉向較不富裕經濟體的水平,反之亦然。
根據這個觀念,當經濟力量從富裕國家移轉至開發中國家時,關於價格、工資和競爭力的問題就會一一浮現。
延伸經濟觸角 超越中國範疇
依賴中國的快速成長很顯然是一招險棋。如果台灣想立於不敗之地,它需要積極地走其他的路,其經濟必須藉由創新鎖定高價位市場,並向外延伸至亞洲、南美、東歐和非洲等經濟體。
台灣過去靠生產低成本的產品起家,特別是科技產品。它已走向新的觀念、設計和產品。今天,保持富裕需要讓企業家大展身手,並更專精於高品質的服務。
這是說,賺錢的眼光要超越中國大陸的框框,並協助公司投資於未來。這不是要在短期內改善台灣的經濟,而是在規劃台灣二十年後的走向。
兩岸關係和緩 當心中共統戰
美國賓州大學政治學榮譽教授、現任台灣政經戰略研究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旭成(Parris H. Chang)提醒人們,在兩岸關係和緩之際,勿忘中共統戰陰謀。
他於四月二十三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在兩岸問題上,有別於江澤民的軍事恫嚇,胡錦濤傾向於採行其他手段,例如:製造台灣內部政治的紊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挑撥國民黨和民進黨。對於某些國民黨領導人而言,民進黨是主要敵人,而中國共產黨只是次要敵人。因此,國民黨毫不猶豫地與中共合作,特別是在去年的總統大選。
胡錦濤去年底發表對臺六點政策,但這並不代表中共的完全讓步。其經濟協議最有可能以香港為模式,使台灣成為中共的經濟特區。而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也須經中共點頭,其觀察員身分是一年一任,並非永久制。當然,國民黨強力支持胡的六點政策,並聲稱胡已經正面回應國民黨擴展台灣外交空間的努力。
對於民進黨,中共似乎在玩狡猾的遊戲,一方面鼓勵該黨內亂,一方面在國際舞臺上抹黑該黨。中共統戰部正積極招募民進黨內部的潛在同志,藉以在黨內製造爭端與分裂。中共已經謹慎地邀請民進黨籍前副總統呂秀蓮訪問大陸,儘管她還未宣布是否前往,中共的邀請已經在該黨內掀起軒然大波。
馬英九傾向於支持較和緩的兩岸關係,但目前受限於自身民意支持度的下降,以及社會大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矛盾心理。然而,如果中共成功地製造民進黨黨內爭端,它可能減少主要的政治反對源頭。
作者指出,台灣領導人唯有以其對台灣最佳利益的觀點為導向,不受外在壓力的影響,才能以強而有信心的立場改善兩岸關係。否則,台灣可能會深陷「一個中國」的牢籠裏。◇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22期【西方看中國】欄目(2009.05.21~05.27)
原文連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