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0日訊】政府推動農村再造條例、ECFA等重大政策,在台灣均引起相當大的爭議,突顯出執政黨對於公共事務處理,確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以農村再造條例,該條例對建構未來農村新風貌影響深遠,稱為第三次農業改革實不為過。尤其涉及二千億龐大經費,更引起各界極大的關注,紛紛提出不同的看法與質疑。仔細觀察這段期間各方對該條例的質疑、批判及政府回應,確有許多值得檢討與深思之處,可作為未來處理重大公共議題的參考。
首先行政院農委會在草擬該條例時,顯然沒有廣徵不同意見,事先作好溝通,才會引發重大爭議。相信國人對南韓總統李明博在擔任首爾市長時,為興建青溪川,舉辦上百次的公聽會,不斷與附近攤販、住家、民眾進行協調溝通,終能完成該建設,成為韓國人的驕傲,印象深刻。不同意見的整合溝通,難免耗費時間,對業務推動有所影響,為此我國官員對於許多公共建設,總習慣邀請學者社會人士做出「專業背書」,造成一言堂,卻換來民眾強烈抗爭的後遺症。主辦單位在舉辦公聽會時,常過度偏重政令宣導,反容易引起聽眾反感。尤其與會官員對於民眾提出的問題與意見,要有為政策辯論的勇氣與能力,不能老是以帶回去研究搪塞,留給民眾不專業,敷衍的觀感,讓溝通的美意大打折扣。政府官員有必要透過終身學習課程,來加強溝通技巧與能力。
其次在野黨對執政黨的各項施政給予嚴格監督,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常態。然而從最近幾項公共議題(如農村再造、開放陸客來台、四年五千億預算等),民進黨似乎缺乏完整的論述,所提出批評的內容,明顯過於空洞(如滅農、選舉買票、圖利財團等指控),欠缺具體的數據與方案,與執政者做理性的政策論辯,反而容易留給社會大眾,為反對而反對的不良觀感,無法給自己加分。亡羊補牢,民進黨黨中央應透過智庫、地方縣市長,迅速整合學者專家、農民、社區團體意見,提出更具體可行方案,避免做無謂杯葛,反讓不完備的條例輕騎過關。
而農民是農村主體,對於農村該如何整建、農業該如何發展,農民本身最清楚,不應置身事外,應該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參與規劃,嚴格監督計畫推動,並抗拒外界誘惑,共同來打造一個理想的家園。
儘管政府信誓旦旦會好好利用兩千億再造基金,並將成立「農村規劃發展署」來負責推動。然而過去經驗顯示,政府在推動農村建設時,每每提出許多動人的口號,從八萬農業大軍、精緻農業、富麗農村、精準農業到安全農業,卻一再讓農民的期待落空。不僅政府所勾勒的美好農村,和農民期盼的農村生活大不相同,許多建設更淪為蚊子館,甚至假農舍四處林立,而農業整體競爭力並沒有提升,農民生活與環境仍未獲得實質改善。以當前臺灣政經環境,光憑農政機關的力量根本無法抗拒龐大政治與利益團體的壓力,目前的管考制度,也很難防微杜漸。為防止經費浮用及農地可能逐步被鯨吞,還是必需要有其他的法律規範來配合,才能達到遏止效果,這部分亦應一併考量,不能切割。
台灣要成為先進國家就必需學會,成熟處理公共事務的態度與方法,在公益與私利中取得最大公約數,而政府官員則必須改變固有思維,放下身段,積極走入人群,傾聽人民真正的聲音,快速回應人民的需求。台灣要向前行,農村要脫胎換骨,唯有透過從下而上,充分展現社區力量與活力,才能美夢成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