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7日訊】在我們二十人發表《奴才不會「成龍」》的公開信之後,我們很高興的看到,很多中國影協副主席成蟲的忠實影迷與很多官方媒體或者半官方市場化媒體,例如香港《文匯報》、《武漢晚報》、中國網,都訴諸於言論自由,為成蟲的奴才言論抗辯。武漢晚報甚至破開「潛禁令」,公開批判我們的公開信。
這是我們事先所預料到的,也是我們追求的結果之一。我們致公開信,並不是為了打倒成蟲(當然也打不倒),而是把自由問題放在每一個關心成蟲的人鼻子底下,同時捍衛自由與專制的的邊界。當成蟲的忠實影迷與很多官方媒體或者半官方市場化媒體,訴諸於言論自由,我們不僅達到了目的,而且也將這一些人逼到了專制之外,自由邊界裡面,雖然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言論自由。
成蟲當然有說錯話,說壞說的言論自由。而自由與權利,往往就是道德不正確或者政治不正確時候,才凸現出來很重要,需要保護的。如果道德正確或者政治正確,幾乎不用為之辯護。法律意義上的言論自由,並不對其所說的話,進行價值判斷。言論自由保護之下的錯話、壞話,並不能用言論自由來抗辯,從而免於道德譴責,但是必須免於法律懲罰。言論自由僅僅是免於法律懲罰。道德與法律分立,往往並不在同一事件上達成一致。道德譴責不能上升為法律責任。言論自由是一種消極自由,是免於政治強制的自由。
言論自由並不是訴諸於積極主張自己的道德或者政治正確,不是主動進攻而是退守法律底線,置於最後不敗之地。訴諸於言論自由,就意味著成蟲所說的話,很可能就是錯的。但是這一些人又同時主張成蟲所說的話,是大實話,是正確的。這樣他們就處在一團漿糊當中,稀里糊塗。
這樣的局面,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即使我們被指責為大多數人道德暴政。長期以來,站在成蟲一邊的力量,包括官方媒體或者半官方市場化媒體,致力於道統與政統合一的秩序,政教合一,師吏合一。來自官方的,不管合不合法,都被當做神聖命令來對待。
如今這種局面已經不見了,道統與政統分離、政教分離、師吏分離,道統、宗教道德和老師,都歸於民間社會。官方媒體或者半官方市場化媒體,處在二者夾縫中游移,身在曹營心在漢。官方與半官方,都處在道義劣勢中,常與人心逆向。這就是中國影協副主席成蟲的忠實影迷與很多官方媒體或者半官方市場化媒體,為什麼要訴諸於言論自由的原因。
在法律中,作為名譽權的保護對象,名人或者公眾人物,受到保護的級別是不同的。言論自由當然沒有這個區別。但是對名人公共身份或者榮譽的剝奪,並不構成對言論自由的侵害。例如對成蟲,我們採取陰損的方式,在我們中間降低其榮譽;網民採取建議成蟲移民北朝鮮的方式,發起社群中或者公民社會中的道德譴責;或者採取放棄自己的權利,例如抵制成蟲的五一鳥巢演唱會,這一些都不是侵犯言論自由。
即使例如香港居民,要求香港當局取消成蟲旅遊代表稱號,可是合法的,因為這是他的公共身分,而不是最後的飯碗或者最後的保障。我可以舉一個相似的例子,就是刑法中剝奪財產,必須保留犯罪分子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條件。
大陸官方媒體沒必要寄託言論自由的希望。成龍「自由門」中市場化媒體照樣令人洩氣。由此我認為,市場化媒體,與公共知識分子和學院一樣,已經無法承受時代的總體性。雖然他們很有心,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根本是纏腳的小媳婦,起的作用根本沒有他們自己想像的大。例如當下最重大的公共事件,發動機無不是網絡,而半官方市場化媒體,只是推廣的報童。網絡相當於報紙內容編輯,而市場化媒體相當於發行。
市場化媒體就是低端或者下游。面對著持續的經濟危機,市場化媒體的銷量和影響力嚴重縮水。北京報業市場中,有人統計過去一個報亭可以賣上十份,如今只能賣上兩三份。
而且由於有動態網、自由門、無界瀏覽等代理軟件廣泛使用,至少有接近1千萬知識分子和社會中堅,通過代理軟件打開國門,這樣海外的中文網站,例如新世紀,博訊、多維網等,以及海外著名媒體的中文網站,例如美國之音、自由亞洲、bbc、德國之聲等,已經和國內網絡,例如論壇和博客打成一片,承載起言論自由和維權運動的重負。
總體性,或者對時代總體方向利益的考慮,已經在網絡和維權運動。因為整個時代的中心,不在於主義,而在於權利和利益,不在於思想,而在於行動。這個時代有行動的渴望。當下市場化媒體的言論自由訴求,只能當維權運動的助手,而不能作為主訴求。言論自由不是主導部隊,而是後勤部隊。奇兵正之,正兵奇之。原來的言論自由正面戰場,變為側面,而原來被忽視被歧視被拒絕的維權運動,成為潮水般湧進,無處不滲透的主力。不是言論自由帶動了維權運動,而是維權運動讓言論自由產生政治能力,開始舒展。獨立性的、不可控制的網絡,才造成當局當下新聞策略的調整,造成進一步的言論自由。
不能讓言論自由,承受過分的擔負要求。沒有言論自由的時候,異常渴望,認為極其重要,而擁有的時候,也就那一回事。就像一個窮光棍娶老婆,沒有的時候,非常重要,當有了的時候,也就那樣。所以我們對言論自由作用的評價,實際上十倍幾百倍放大的,就像窮光棍娶老婆的幻想那般美好。
──轉自《新世紀新聞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