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過去十餘年來,拜中國廉價且勤奮的勞動力之賜,過去五年中國政府公佈的GDP呈現二位數的增長,使得不少專家吹捧中國的世紀將來臨。雖然,不完全相信中國政府的GDP增長數字,部分經濟學家依舊認為,在這波金融海嘯後,中國將率先復甦,並扮演拯救全球的火車頭要角。
然而,《財富雜誌》(Fortune Magazine)資深記者鮑爾(Bill Powell)三月五日著文指出,中國經濟在出口與固定投資驟降之下,失業率竄升,整體經濟依舊疲弱,自身已然陷入硬著陸的困境中。而中國為穩定人民幣匯價,將大把外匯存底換成美國國庫券,如今卻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如同將船錨拋向一個溺水之人,既恨透美國,卻又無可奈何。
鮑爾認為,2001年北京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全球跨國企業大批湧入中國投資,締造中國製造、全球行銷的強大趨勢。去年美國金融海嘯來襲時,部份經濟學家曾主張二分法(decoupling),認為中國與全球衰退絕緣,未來將持續高成長,甚至帶領全球經濟走出衰退。但是事與願違,全球經濟衰退直接衝擊佔中國GDP比重近40%的出口。去年第四季中國出口驟降17%,若無意外,此一衰退的趨勢將持續至美國經濟復甦為止。
其次,佔GDP產值40%以上的固定投資的增長也大受影響。2000年以來,中國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大舉擴充產能,尤其8年來外資企業更由36.4萬家,快速增加到去年底的66.1萬家,此一現象讓倫敦的經濟學家喬伊列娃(Diana Choyleva)直呼「太誇張」。
過去大舉擴產的廠商,此時大規模關廠、裁員,中國的固定投資增長顯然已觸頂反轉。勞動市場供過於求,玩具、紡織業如此,連向來績優的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003年剛啟動的上海晶圓廠也裁員1,500位員工。
新近失業的李中和(Li Zhong-He)在東莞玩具工廠任職10年,一路從作業員晉升到月薪250美元廠房主管,如今工廠關閉,只好返鄉待業。據估計中國有1.15億人口,都陷入這種失業的生活困境中。
裁員造成失業率攀升,勢必影響中國內需的增長。美國商務部來自上海的報告指出,去年11月詢問108家外資企業,40%的企業表示中國內地的需求年增率下降10%。目前仍有許多經濟學家堅信,中國將成為帶領全球走出衰退的「火車頭」,對此,喬伊列娃相當不以為然,證券圈著名的華裔經濟學家謝國忠更直言:「絕不可能。」謝國忠進一步表示,現在不是「中國會不會硬著陸的問題」,而是「硬著陸的情況有多嚴重的問題。」
去年11月,中國推出5,650億美元的景氣振興方案佔GDP的8%,而美國版的景氣振興方案僅佔GDP的5.6%。那些堅信中國將快速復甦的經濟學家,他們的立論基礎都建立在對中國政府的信心之上。只是三個月後的今天,刺激方案的具體內容依然模糊空泛。
中共政權希望藉此創造2千萬人的就業機會,否則龐大的失業遊民,將成為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寢食難安的夢魘。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馬軍(Jun Ma)認為,在中共推出刺激方案下,本季中國GDP可望增長7%。即使如此,這對於就業市場的幫助,其實相當有限。
過去幾年,由於具備廉價優質勞動力的比較利益,中國吸引大量外資投資,不斷出口累積外匯,也造成經濟持續的快速增長。然而,2008年中國的經常帳順差佔GDP達8%,創歷史新高,全球貿易伙伴無不分外眼紅,貿易摩擦一觸即發。
這次的全球衰退,擺在各國領導人前面的道路完全是未知的領域。紐約的中國經濟專家羅森(Dan Rosen)認為,美國應該多儲蓄、少消費,而中國儲蓄率達20%以上,或許就要與美國相反,要多消費、少儲蓄。
但要讓中國民眾多消費,難度很大。中國民眾的儲蓄金,主要存放在國營銀行,而國營銀行受政府控制,出於政治理由,資金主要貸放給國營企業,如此形成浪費與無效率。
金融風暴發生後,中國銀行在嘲笑重效率的歐美銀行惹起這場禍端的同時,其自身的金融體質實際上也令人擔憂。中國銀行體系若不改革,資金運用持續如此無效率,中共政權對內需的刺激恐將事倍功半。(//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