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綜合報導) 盡管中國銀行2008年度財務報表呈現盈餘,但華爾街日報近日的一篇報導警告投資人可能很快就會發現銀行資產負債表可能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健全。《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則指出,近月來北京當局大力推行新投資政策,銀行大肆貸放,造成貸款把關鬆散,貸款品質堪憂。尤其當前在中國已為產能過剩所苦之下,這些產能一旦必須打消,恐將引發銀行危機。
北京施令 銀行大開借貸之門
在美國,聯準會被暱稱為「全球經濟的輸送帶」,它負責輸送的是經濟成長所需的資金,而據《時代》雜誌分析,在中國,這個「輸送帶」的工作卻是由巿場上多個銀行負責,這些銀行已衍然成為國家打經濟戰的「步兵」,因為中國的銀行幾乎都是國有,因此實質上擔負了政府對抗全球經濟衰退最前線的任務。
中國在去年11月提出的四兆投資計畫中,分析師估計至少有一半的資金係由北京當局所控制的銀行提供,《時代》雜誌指出這意謂著銀行毋須耗時進行法定核貸程序如調查授信對象的信用,只需順從中央的指示將錢投入另一個承包基礎建設的國有企業即可。
一月份新增的2,350億美元貸款中有將近九成是貸給國有企業,這讓中國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包育鈞(譯音: Bao Yujun)向中國當地頗受歡迎的商業刊物《經濟觀察》抱怨道:「民營單位是不可能越過這道牆的」。
經濟學家則承認無論是貸款攀升或是貸款對象都提高了中國銀行體系的風險,就算中共官員還在慶幸中國的金融體系比西方的制度好很多,但專家認為那是時機使然,絕非規範或管理良好所致。本世紀初,中國銀行壞帳泛濫到官方必須著手重整,當時造成銀行危機的最大問題就在於貸款都受到政治擺佈。如今歷史似又重演,讓有些經濟學家開始憂慮這已為中國埋下銀行危機的種子。
擴大投資 產能過剩惡化
姑且不論政治化貸款本質上的風險,單就證據顯示中國產能已經過剩,北京當局再啟動大規模的投資計畫,只會加速產能過剩的惡化,結果不但不能脫離經濟不振的困境,更可能會動搖產業未來的基礎,平添銀行營運的負擔。
根據中國工業部統計,本月國營煉鋁廠的閒置產能已達到30%,水泥及玻璃板為20%,半導體則有70%的閒置產能。官方的擴大公共建設可以提高對鋼鐵等產品的需求,但隨決策者也大開銀行貸款之門,加速核准石化產的大型計畫,投資計畫最終將使整體經濟產能再提高。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向華爾街日報表示:「現在中國已為產能過剩所苦,僅為維持一些公司的營運而投入更多資金,可能會威脅到未來幾年的產業基礎。中國當局似乎低估產能過剩的嚴重性」,部份是因為他們著重在短期內達到經濟成長。
香港花旗集團的分析師胡儀芳指出:「我們認為那是無法避免的,這個刺激方案將創造出部份過剩產能。」因此中國必須儘快擴大內需,因為全球已無法吸納這些過剩的產出。
世界銀行北京辦事處的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也認為:「全球經濟將持續疲弱一陣子,有些製造部門的產能可能永遠無法被完全運用,且可能必須打消。」
中銀不良貸款攀升
其實,去年經濟趨緩後,中國的銀行就已開始面臨貸款品質惡化的危機。近月來北京為推動擴大公共投資,再大開貸款之門,整體貸款品質下滑的跡象更是明顯,像交通銀行及中國銀行去年第四季的不良貸款與前一季相較已出現升高的現象,假以時日將衝擊銀行獲利。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壞帳已達到全體銀行資產的2.5%,因此官方已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及提存貸款損失準備金,但問題是這樣的貸款難免會出現違約,所以再多的提存又能有多少作用?
二月的人民幣貸款增加24.2%,較一月的21.3%高,也較2008年整年各月出現的成長率高出許多。惠譽信評機構(Fitch Ratings)也指出舉新債還舊債的規模也愈來愈大,在中國,這些貸款通常被歸類為「特別關照」貸款,在2008年下半年這項貸款餘額已上升至整體貸款的9.4%。
盡管中共當局已提高呆帳提存準備率從110%提高至130%,但若如惠譽信評將這類貸款歸為無法回收貸款,則這些提存的準備就會馬上被吞蝕而盡,對銀行資本造成實質折損。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