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6日訊】海洋是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盤,它不但提供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生態保育、觀光遊憩、經濟發展、航運貿易,以及國防安全上,亦發揮了重要的功能。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全球海洋約有1/3已經成為各沿海國和島嶼國家的領海和專屬經濟海域,海洋競爭進入一個新的紀元,許多國家紛紛修改和制定該國的海洋政策與發展戰略,力求在海洋經濟、科技與管理中取得領先的優勢。初步估計全球海洋開發總產值達1.5兆美元。日本早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即興起「海洋立國」的論調,強調海洋與宇宙開發是維繫國家生存所必須優先開拓的領域,近年來更通過「海洋基本法」,成立綜合海洋政策總部,積極準備於2009年5月13日聯合國「大陸棚界線委員會」受理有關申請截止前提出該國大陸棚界線申請,其中可能包括尚存爭議的海域。美國亦於2004年提出新的海洋政策—「21世紀海洋藍圖」(An Ocea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為美國海洋事業與未來發展描繪出新的藍圖,同年並公布「美國海洋行動計劃」針對落實該藍圖提出具體的措施。加拿大水產海洋部也在2002年7月正式公布「加拿大海洋戰略」,俄羅斯則制定了「俄羅斯聯邦至2020年期間的海洋政策」,其他國家包括澳洲、荷蘭、菲律賓、越南、韓國等也紛紛制定新的海洋發展策略,藉以因應海洋競爭時代的來臨。
台灣四面環海,東臨世界最大洋區,處西太平洋海上交通門戶,扼東亞南北往來樞紐,人民亦都具有跨海移民的歷史根源。過去由於觀念及政策保守,對於海洋的關注明顯不足,長期以來重陸輕海之思維導致對海洋政策缺乏宏觀的規劃,因而抑制了原有海洋文化的成長。在國內耕地面積有限,陸地發展趨於飽和之際,蘊藏豐富資源的海洋,理應成為台灣子民在21世紀展現實力的重要舞台。此一論點應可獲得國人的認同並成為國家的重要政策。尤其就經貿考量而言,台灣西控臺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北臨東海,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對,東濱太平洋,地處花彩列島中央之樞紐位置,未來應善用此地利之優勢,朝向海洋與大陸的連結點發展,讓台灣成為西方進入東亞、南亞的「海上絲路」,以「談判」、「合作」方式突破現今的困局,才是台灣未來前途之所繫。
近年來漁業界與學界人士不斷倡議成立中央海洋部的重要性,但是從國外的例子可以看出,成立專責機構與順利推動海洋事務其他並沒有必然的絕對性,重點在於應確立發展主軸,必須很務實的衡量本身實力,選擇重點領域全力投入,例如;澳洲及紐西蘭,係以海洋環境保育為發展主軸,屬傳統水產大國的挪威,其海洋政策則偏重在漁業(fisheries)的永續利用。無論未來成立的是「海洋部」或「海洋委員會」,關鍵在於台灣未來海洋政策的走向為何,政府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
二十一世紀是藍色革命的時代,也是海洋的世紀,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人口爆炸、糧食短缺、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諸多難題之際,海洋遂成為疏解前述困境之希望所在。時勢造英雄,台灣無論在地理位置及經貿實力上的確具備了爭逐海洋的實力,國人應有此膽識與信心。政府亦應積極展現推動海洋政策的決心,由內而外凝聚國人共識,並培養建構屬於自我特色的海洋文化內涵,讓「海洋興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