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亞微華盛頓報導)中國著名藝術家艾未未發起民間「拒絕遺忘」活動,公佈非官方統計的汶川地震死難孩子的數字,對政府在處理汶川地震中迴避責任的做法直接提出挑戰。
艾未未發起「5.12汶川地震死亡學生」調查
北京鳥巢體育場設計者之一、中國著名詩人艾青之子艾未未日前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系列紀念汶川大地震死難孩子的文章,同時公佈了他統計的死難學生的名單。
他呼籲公民參與調查,尋找每個在汶川大地震中死難孩子的情況,包括他們的姓名、性別、年齡、學籍、家屬以及去世時的情況。
當局迴避豆腐渣學校問題
艾未未星期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會期間,四川省副省長魏宏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地震死亡人數和姓名的統計工作非常困難,而且根據專家的結論,地震中倒塌的校舍是由於震級太高造成的,明顯反映出政府在迴避有關豆腐渣工程和房屋質量的問責問題。
艾未未指出,汶川地震已經快過去一年了,但是官方公佈的學生死亡人數和名單仍不清晰:「過去,政府官員,包括溫家寶總理多次談話中談到,要追查豆腐渣工程。所有人都知道,成千上萬的學生慘死在劣等質量的校舍倒塌下的事實。作為藝術家,四川地震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在我的一個作品中,我希望知道這些學生的人名名單。所以,我決定自己進行調查。在幾個月前,我們開始拍攝一個記錄片,叫『尋找死亡學生的名單』。我們這個行動是非常單純的,就是希望瞭解到學生的名單,因為學生不僅是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地方政府對調查多方阻撓
艾未未透露,到星期一晚間,他統計的學生死亡數字已經達到2,400人。據艾未未介紹,他們對幾百個受難者家屬進行了走訪,發現人們對政府震後的表現存在普遍不滿。艾未未指出,地方政府以維持地方穩定為藉口,對進行問責、追問建築質量的人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迫害,也使他們的調查工作遇到很多困難。
他說,在他們打電話向當地政府機關問詢時,遇到的是搪塞和阻撓,甚至被懷疑為特務。當地官員表示,有關地震情況屬於國家機密,不允許向公眾公開。
四川都江堰聚源鎮迎祥村農民周樂康16歲的兒子地震前是聚源鎮初級中學學生,地震中喪生。周樂康說,他對民間人士關心死難孩子表示感激:「我們非常希望有人替我們把事件的真相公佈於眾,使人不會遺忘。我們的孩子死了這麼久,對我們的生活和身體造成了重大傷害,甚至現在,政府和有關部門,包括學校,對我們都不理不睬,純粹遺忘了這個事情。地震中,都江堰聚源鎮中學死了300多名學生和老師,學校被夷為平地,而且是嚴重的質量問題,但是,現在政府卻予以否認,不承認。」
一位報導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記者對艾未未發起的民間行動表示欽佩,他敦促政府允許民間對地震進行調查並追究責任。
他說:「對於學校的豆腐渣工程,公民首先是有權來問責的,有權要求重新來審查學校的建築質量的,政府不能把這個事情一手攏下來說:『我們就這麼辦了,公民不准再問了,我給你賠錢就行了。』但這個錢也不是政府的錢,而是納稅人的錢。我覺得,我們對大地震造成的損失原因,比如說豆腐渣工程,需要一個和政府不同的版本,不能讓政府壟斷了整個地震的說法,例如他們說地震是天災,倒塌的房子是不可抗力,政府解決得也很好,然後歌頌可歌可泣的抗震事蹟。」
民間人士繼續關注地震情況
除了艾未未之外,還有一些民間人士一直關注汶川大地震的情況。成都作家和獨立評論人士冉雲飛在自己的博客上連續以「四川信息掮客週刊」的平台方式,介紹有關這次地震的信息。冉雲飛說,這個週刊每週二出版,分以下幾大部份。
他說:「第一部份包括地震中校舍倒台的追問,包括地震救災款的公開透明,救災物資的發放,災後資助重建的關注等,也包括各種地震信息的蒐集,最重要的是需求信息,比如說下面哪些人需要救助,上面哪些人需要捐款,還有招募信息,也就是說,哪些志願者想到災區工作,以及災區需要哪些志願者。然後,我進行這些信息上的一種互動。我就是牽一個線而已。 」
冉雲飛指出,政府若不能把死難學生的數字精確到個位,那麼就是再建立甚麼地震博物館,其人道價值都會大打折扣,冉雲飛建議政府把死難者名單刻在紀念碑上,以表示對他們的哀悼。
四川民間人士譚作人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對汶川大地震中遇難孩子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他說:「我是從下而上,一個村一個村,一個組一個組去走。我們這個村有多少人,我們這個組有多少人。這個名單有一個意義,它也許不會比老百姓口頭相傳的名單多,甚至不比政府公佈的名單多,但是它是絕對真實的,因為都是經過家長一個個地確認。我是通過家長給我提供這個學校、這個班、這個村、這個組、這個鄉究竟有多少孩子遇難。現在,我也蒐集了2千多人了。」
譚作人指出,政府在地震後的表現是「不作為」,他說,政府對應該做的災害調查和死亡人口統計沒有做,或者說做了以後不公開,而且權大於法。譚作人說,死難者家屬通過依法維權,卻被政府以政策或文件代替法律壓制下去,這不利於災區重建和社會穩定。
譚作人認為,要實現社會穩定,就要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在涉及生命責任的問題上,不能無視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