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能否圓夢?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3月17日訊】(BBC記者高毅報導) 美籍華裔導演陳凱歌日前表示要拍攝一部他和父親的電影,來釋懷自己在文革期間的罪惡感。

文革期間,年僅14歲的陳凱歌加入紅衛兵,為了在同伴面前表現自己的「文革小將」風采,批鬥告發父親。幾十年來,這成了陳凱歌揮之不去的「噩夢」。

陳凱歌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說:「我想父親對我的行為感到失望,但他從未罵過我,而是對我更好,這讓我倍受折磨。」

文革對陳凱歌這一代人造成的心靈創傷是巨大的,而中國對文革諱莫如深的態度讓這些人沒有彌合傷口的機會,迫使他們選擇遺忘,然而良知仍會時不時地受到刺痛。

年歲越大就越能體會到這種刺痛,57的陳凱歌說他現在能體會到當年父親的想法和感受。在接受採訪時他說,拍攝一部有關文革的電影是他一直有的想法,這麼做並非是想對文革做個「政治評判」,也不因為自己曾受傷進行報復,而是要告訴中國人記住這個歷史,從中汲取教訓。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對文革一無所知,這是一個很大的危險。我希望我們這代人能夠說出真相。」

選擇淡忘

有陳凱歌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但要做到徹底反思文革、警示後人恐怕很少。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陳凱歌也是等到即將步入花甲、身在美國後才開始真正考慮拍一部直接反映文革的電影。

縱觀陳凱歌的作品,1993年的《霸王別姬》就有描寫文革殘酷批鬥的片斷,而2002年的《和你在一起》講述的是一段感人的父子情,再到拍攝《梅蘭芳》慨歎北京戲院在文革期間被摧毀殆盡等,這些無疑都被打上陳凱歌心結的烙印。

但毫無疑問,中國對文革的蓋棺定論、今天對文革等歷史事件選擇的迴避政策令陳凱歌在表現這一主題上只能淡化處理、如鯁在喉。

現在的問題是,今天哪怕是有這種「如鯁在喉」感覺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中國年輕一代的大多數早已淡忘了文革、似乎那是發生在別國的遙遠歷史,曾經歷過那場噩夢的父輩們,也失去了講訴和反思的氛圍和動力。

在2009這個「週年紀念年」當中,西藏起義、中越戰爭、六四風波、五四運動等歷史對今天所謂的「80後」來說陌生了許多,不僅如此,對學術、歷史甚至是藝術界來說,官方對這些歷史做出的定論更剝奪了人們思考、討論和反省的空間和餘地。

對像陳凱歌這樣的藝術從業者來說,他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創作源泉,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看陳凱歌的電影,你很難感到輕鬆和快樂,因為陳凱歌認為電影「不是讓人高興的,是讓人思考的 」,他將這簡稱為「有意義的電影」(meaningful films)。如果陳凱歌真能拍攝一部反映文革的電影,想必也應歸屬到「有意義的電影」的行列。

當年陳凱歌拍攝《霸王別姬》之時,從主角選擇到影片發行都遇到了巨大的來自各方的壓力,電影推出之際甚至沒有一份海報和正式的名稱,這讓他至今仍耿耿於懷。

當年未能拍攝文革主題電影的原因與國內審查制度有關,今天的陳凱歌也表示美國電影也有所謂的「審查」,即來自商業上的壓力,果真如此,陳凱歌恐怕只能再通過寫書來訴說和圓夢了。(//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惡搞」「變調」為什麼走紅?
赴柏林"三喜"臨門 章子怡自備禮服低調慶生
夏威夷:從《梅蘭芳》到《小城之春》
澳洲茶花園的軼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