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3日訊】內地地方政府近日在媒體大吐財困苦水。國務院去年11月宣佈4萬億元刺激經濟,中央實質只保證其中的1億左右,其餘由地方政府、國有銀行與企業填補。同時,各地政府還計劃推出二十多萬億元的投資項目,龐大資金來源尚未落實。雖然中央政府安排今明兩年發行國債1萬億元,其中一部份的國債實際為代地方發,(即中央發地方還),不過資金缺口依然龐大。
不久前,上海市長韓正對內地的《21世紀經濟》表示,為服從中央擴大投資促進內需的要求,上海市安排了86個重點專案,涉及總投資達5386億元;但市政府收入驟減無力應對激增的支出。韓正稱,上海基建投資資金缺口超千億,即便透過舉債,他亦不知道「借的貸款拿什麼錢還。」報導表示,目前上海、天津和深圳三地在申請中期票據融資平臺試點,並希望將中期票據發行期限從3至5年延長到8至10年,以解決刺激計劃資金來源的問題。
中央官員不斷在各種場合表示,對4萬億刺激方案充滿信心,而地方卻持態曖昧而且毫不隱諱,不僅告訴了人們刺激方案執行將困難重重,而且反映出中央與地方政府日趨激烈的財政矛盾。
內地於1994年開始實行分稅制,該制度提高了中央財政的分配收入比例。分稅制之前,地方財政收入佔整個國家財政收入超過七成,實行分稅制後,地方財政收入比例下跌至五成,但支出的比重沒有改變。許多原來須由中央政府提供的項目,如基礎教育、公共安全、衛生逐漸由地方政府承擔,令地方財政壓力倍增,地方官員們因此將許多精力投入如何「生財」,而不是提供公共服務,加之制度性缺陷導致監管不力與官場腐敗風氣,其多地區出現嚴重的政商勾結、權錢交易。
中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爭利,地方轉而與民爭利。地方政府於是成為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這正是內地宏調政策一直未能為房地產市場成功降溫的一個關鍵原因。即便中央頻頻出招打壓節節高升的房價,地方卻陽奉陰為不予真正配合,宏調成空調。人們有理由擔憂,宏調失靈一幕將在今次救市行動中重演。
其實,中國的稅賦已是世界上最沉重的。過去14年,中共財政總收入增長快於GDP增長約一倍。2008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更是經濟增長的3倍。據經濟師推算,2008年中共財政總收入6萬多億,加之財政外收入2萬多億,還有超過1萬5千億元的國營企業盈利,政府去年金庫入賬近11萬億,佔折舊後淨GDP的一半。對於福利開支很小的中國政府來說,這筆收入龐大得驚人。然而即使經濟高速成長,政府收入以更高速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財政仍然出現赤字,令人深思。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