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0日訊】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元宵節除了吃元宵祈求團圓外,其習俗還包括: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等,這些多采多姿的傳統活動,更增添元宵節的熱鬧氣氛。
根據史書記載,元宵節燃燈的習俗始於漢朝,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到了唐代,賞燈活動興盛,每到元宵,除了皇宮、街道上處處掛燈外,還會設置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另一項習俗,起源於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製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中所吃的元宵乃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