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元年(1821)姚瑩所寫的《臺北道里記》,是關於淡蘭古道路線的最早文獻。
這一年,姚瑩由海防同知調任噶瑪蘭通判,他從台南出發,歷經嘉義、彰化兩縣,進入淡水廳,旅行千里,最後抵達噶瑪蘭任職。
姚瑩詳記沿途所經過的地名、道路里程,並略記各地的見聞及路況,寫成一千四百多字的《臺北道里記》。
《臺北道里記》所記載的淡蘭古道,從台北艋舺至宜蘭五圍(宜蘭市),約兩百里,姚瑩在文中提到了兩位開闢淡蘭道路的人物。一是白蘭氏,一是楊廷理。
台灣知府楊廷理是在嘉慶12年(1807),為了海盜朱潰入侵蘇澳而首次進入蛤仔難,因此修築了一條入蘭道路,以便防禦後山。姚瑩在《臺北道里記》提及:「…楊廷理新開路東,因其路迂遠,人不肯行,故多由此舊路云。」僅僅一筆帶過,而未清楚說明。楊廷理新開路東,究竟指何處,後世古道研究者,眾說紛云,迄今並無定論。
白蘭氏,則被視為是淡蘭古道的開闢者。很多人寫淡蘭古道時,都會提到白蘭氏這位傳奇人物,就是源自於姚瑩的《臺北道里記》。姚瑩在這篇文章這麼敘述:
「暖暖迎日東北二里許,稍平廣,可三百餘畝,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更東行二里,楓仔瀨;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魚+桀』魚坑;以下稱『桀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所使云。二里至三貂嶺下,俗云三貂仔(三爪子坑),有汛。四里,茶仔潭(苧子潭), 過渡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
姚瑩提到淡蘭古道從現在瑞芳的「鯽魚坑」(桀魚坑)過渡之後,沿山而行二里,來到「伽石」,這段道路狹窄危險,是由一位平埔族人白蘭氏所開闢的,因為開闢不易,令大眾感到驚奇,以為有神明幫助。
查閱現在瑞芳鎮的地名,在桀魚坑至三爪子坑之中間,剛好有一個地名叫做「豎石」,位置大約就在瑞八公路(台二丁)的瑞芳麥當勞餐廳附近。「豎石」,意指「直立的石頭」,形容岩石陡峭的意思,正與姚瑩《臺北道里記》所述的「伽石」附近路況相符。「豎石」地名可能就是從「伽石」演變來的。
姚瑩在《臺北道里記》中提到的瑞芳地名,在一百八十年後的今日,都還歷歷可考。至於白蘭氏的事蹟,則由於時間久遠,而眾說紛云,甚至有所謬誤了。
咸豐二年(1852)刊行的《噶瑪蘭廳志》卷二《規制.舖遞篇》引用姚瑩《臺北道里記》的資料,但有關白蘭氏的事蹟,竟誤寫成了:
「..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開蘭始鑿。」
「白蘭始開鑿」竟變成了「開蘭始鑿」,白蘭的「蘭」,被誤以是「噶瑪蘭」,意思完全不同。
日據時代杉山靖憲所著的《台灣名勝舊蹟誌》,敘述三貂嶺路時,提到了:「乾隆末年,曾有白蘭氏土人,踏查出由暖暖經十分寮、楓子瀨、頂雙溪,至蛤子難山路。」
杉山靖憲的說法,比姚瑩《臺北道里記》影響更為深遠,以致後人論及淡蘭古道時,多將白蘭氏視為是開闢淡蘭古道最早的開闢者。然而,杉山靖憲所描述的白蘭氏所開闢的淡蘭路線,過暖暖之後,不沿著基隆河岸續行,卻由暖暖越嶺至平溪十分寮,再繞回瑞芳的楓子瀨,捨近求遠,頗不合於常理。
對照《臺北道里記》的說法,其實姚瑩僅提及白蘭氏開闢了桀魚坑過渡之後,沿山二里至伽里的這段山路而已。
姚瑩著《臺北道里記》時,距楊廷理首次進入噶瑪蘭(1807年)的時間,僅相距14年;距吳沙率三籍流民入墾蛤仔難(1796年),亦僅25年而已。
姚瑩路過伽石時,當地耆老與白蘭氏大約生長於同一世代,或許曾親睹其事蹟。因此姚瑩的說法應比杉山靖憲更為正確可信。
在今日瑞芳豎石的瑞八公路旁,有一間「安德宮」土地公廟,廟內就供奉了一塊「白蘭公紀念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淡蘭古道所經各地都沒有任何白蘭氏相關的遺跡,僅在瑞芳舊名「伽石」的這個地方,出現了白蘭氏的紀念碑,間接證明了白蘭氏與伽石具有特殊的關係。
我親自來到瑞芳的安德宮,尋訪這塊白蘭氏紀念碑。安德宮座落於瑞八公路馬路旁,一間單殿式的土地公廟,廟的右廂內,另外供奉了一座「白蘭公紀念碑」,供桌下另有一塊小石碑,刻寫著「清乾隆時代」,不過兩塊碑都是新碑。安德宮也是新蓋的廟宇,毫無古味。
詢問廟方人員,得知安德宮確實是一間源自清朝乾隆時代的古廟,原位於附近的山邊,後來因為瑞八公路拓寬,才遷移至現址重蓋新廟。
談到白蘭公紀念碑的來歷,廟方一位長者說,白蘭公是乾隆時期當地一位大善人,熱心鋪橋蓋路,對鄉里有貢獻。由於白蘭公沒有後代子孫,生前交待後事,希望過逝後與土地公住在一起。於是鄉人在白蘭氏逝世後,在土地公廟內設置一座香爐祭祀白蘭公。現在這座白蘭公紀念碑,是舊廟遷來新廟後,廟方新刻的石碑,舊廟原只有香爐而已,並無古碑。
安德宮廟方的說法,符合姚瑩《臺北道里記》的記載,白蘭氏修築了伽石附近沿山二里的道路,而且白蘭氏能被鄉人供奉於土地公廟,奉若神明,可見其事功不凡,而受到鄉人的感念。
安德宮所在的位置,一邊毗鄰基隆河,而另一邊緊依瑞八公路,公路旁就有陡峭的山壁,瑞八公路剷山開道而過,這裡的地形亦符合姚瑩的說辭。
來到安德宮,看到白蘭公紀念碑,觀覽附近的地形,姚瑩《臺北道里記》的文字鮮活的浮現於腦海。一百八十年幾年前,姚瑩走過二里的崎嶇山路,來到了這附近的土地公廟稍作歇息,並與當地耆老聊天。姚瑩聽到耆老們談起白蘭公開闢這段伽石山路的神勇事蹟,於是拿出小抄,寫下這句:
「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所使云。」
至於白蘭氏是否如後人所說的,曾開闢了暖暖至十分寮的淡蘭舊路(十分古道),或者闢建了三貂嶺古道(金字碑古道)至頂雙溪,史書未有明載。雖然這並不表示沒有,但亦無法肯定為有。淡蘭之間的道路,應是逐漸形成的,不太可能完成於一時一人之手,而白蘭氏為平埔族人,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最早的淡蘭道路,可能是平埔族人狩獵於這片山區所走出來的山徑。
瑞芳安德宮白蘭公紀念碑確實佐證了姚瑩的說法,這位傳奇的人物,活在乾隆時代,開山造路,造福鄉梓,其事蹟在瑞芳豎石默默流傳至今。
雖然今日的安德宮只是一間小廟,並無古味,不過在廟內觀覽白蘭公紀念碑,在廟前憑欄俯瞰基隆河的河水,仍令人充滿了淡蘭古道的歷史懷想。
我因此援筆了這篇旅記,希望以後讀者聽到「白蘭氏」時,不只想到「白蘭氏雞精」而已,也會想起這一位與淡蘭古道有關的平埔族傳奇人物白蘭氏。
旅遊日期:2009.09.22(寫於2009.10.06)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後記】
承蒙山友mori兄告知,我才得知瑞芳「安德宮」內有一座白蘭公紀念碑,謹此表示感謝之意。安德宮距離麥當勞不遠,若從瑞芳往八堵方向,過麥當勞餐廳不遠,即可看見馬路右側的安德宮。若從台北八堵的方向前來瑞芳,則先遇安德宮,再遇麥當勞。
【補記】
讀者吳兄來信告知,他的一位朋友freeman兄探尋瑞芳豎石地名,以下是他的調查記錄摘要整理:
豎石就是姚瑩在《臺北道里記》中所提到的伽石,位於現在瑞芳的東和里,就是62快速道路瑞芳引道附近。《台灣堡圖》也有登錄豎石地名。根據瑞芳鎮志記載,嘉慶三年,(1798)劉玉蘭、蘇玉、蘇標香等人開墾三爪子地區,庄內有一立石如人,因此名為「豎石」。伽石,立石,硻石,都是同音。
瑞芳子弟卓耀宗教授,曾在瑞芳國小瑞芳國小百年慶的專文中,提及1949年他就讀小一時的郊遊記憶,說學校過基隆河那邊是豎石路(今東和里)當時只有幾間厝,非常有野味,三不五時有防空演習時,大家都向豎石方向疏散,走入清澈山溪,青翠樹林,只見一片完全無污染的瑞芳。
吳老阿公也說,現在這個廟地(安德宮),就位於古時伽石的下方。伽石,原本在山頂上,後來山崩就跌到基隆河中,大小約有一層樓高,就在廟後方的河川中。
老阿公說,原本河川局要以阻塞河道為由,要用炸藥炸碎,經他主張,這是瑞芳的歷史文物,要加以保留,就原狀留在河道上,鎮公所後來也在瑞八公路立碑。今日大石,安然佇立河岸上,與百年前相較,只是從山頂到河床,底下的基隆河水依舊流,歷經淘金熱潮,也經歷過污濁洗煤水,不變還是這大石,默默守護著瑞芳子民們。
感謝吳兄及freeman兄提供這項資料。…Tony補註於2009.10.14
瑞芳鎮公所設置的豎石地名石碑(2009.10.20補拍)。 從豎石石碑眺望基隆河及安德宮(紅色屋頂建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