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蘇臻編譯) 隨著越來越多美國人到中國大陸工作,中國人和美國人共事的機會就越來越多了。這種跨文化夥伴關係雖然在很多方面有其優點,但是雙方在工作經驗、薪資水平和溝通作風上的差異,也凸顯了一些問題。
紐約時報24日報導,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多20多歲、30多歲的美國人前往中國工作,雖然他們的中國同事也差不多是這個年紀,但是雙方的成長過程卻是截然不同的。
美國人自小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自由市場。現年28歲,出生於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期,目前擔任藍橡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Blue Oak Capital)資深專員的趙連女士﹝Neng Zhao,音譯﹞表示:「美國的年輕人是在商業環境中長大的,而我們不是,所以對我們這一代而言,工作場所是一個獨特的學習過程。」
在上海創辦新茶網﹝Neocha﹞社交網站,現年28歲的廖傳揚﹝Sean Leow﹞表示,年輕的中國員工就業時通常較缺乏實務經驗,他們在客戶服務方面也較缺乏認識。廖補充說:「與美國大學生對比,我有很多中國同事,在他們就讀大學時,沒有接受過實習訓練。」
美國席布森顧問公司﹝Sibson Consulting﹞副總裁邁克爾‧諾曼﹝Michael Norman﹞表示,中國公司管理者雇用員工時,似乎願意為員工的西方經驗多支付一些薪資。因此,類似的職位,外籍員工往往比他們的中國同僚多拿10%到15%的報酬。
這種薪資上的差異引發中國員工的不平衡心態。25歲的王庭﹝Ting Wang,音譯﹞在北京一家旅遊公司WildChina擔任助理,她說:「中國員工肯定有『同工不同酬』的感覺。」
薪資上的差異是供需函數決定的,諾曼先生表示:「如果公司需要外籍員工的獨特技能和專業知識,公司就會願意多支付他們一些薪資。」
諾曼先生指出:「在西方,快速將事情做完是最重要的,但是,當你來到中國工作,你必須學會傾聽,更有耐心和了解當地的做生意手法。」
上海的數位廣告公司Razorfish有40名員工,現年25歲的資深客戶經理Ming Alterman是其中唯一的一名外籍員工。他表示,美國人必須知道建立「關係」的重要性。他說:「在中國,你要成為老闆的朋友,然後你們一塊出去,以根本不會發生在美國的方式進行社交活動。」
填鴨式的中國教育獎勵服從者,中國員工從小就被教導要服從領導,他們往往缺乏思考判斷能力,而他們的美國同事則從小就被允許挑戰權威和暢所欲言。這種雙方存在的差異性可能會影響工作上的溝通。
25歲的柯琳‧迪隆﹝Corinne Dillon﹞曾在一家位於北京的跨國公司上班,她注意到她的中國同事有時在表達觀點時會有猶豫現象,她認為這種現象源自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
目前在北京一所語言學校That’s Mandarin擔任行銷主任的迪隆女士說:「因為公司的外籍員工往往職位較高,就算不是,中國員工也會給予他們一定的尊敬,由於擔心自己會被視為沒有禮貌,中國員工通常不會直接表達反對意見。」
文化上的差異對雙方都會造成傷害,藍橡投資顧問的趙女士回憶自己第一次在美國人經營的公司上班的經驗。該公司位於北京,她的上司是一名美國人,她描述該美國老闆如何讓她感覺自己被羞辱,她說:「我記得當我的美國老闆當著我的面直接告訴我,他不喜歡我做的一些事情時,我感覺很難堪。中國人肯定不會這樣直接,會含蓄很多。」
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波若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管理學教授塔拉斯﹝Vas Taras﹞認為,雙方不同的溝通風格能產生一些矛盾。他說:「美國人覺得中國同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不夠堅強,而中國人則認為美國同事粗魯或不體諒別人。」
塔拉斯教授表示:「這些負面看法會產生衝突和誤解,還會影響升遷和工作分配,最終會影響工作表現。」
不過,儘管有上述矛盾關係,中國人-美國人共事對中美兩國都會帶來經濟和政治上的利益。
諾曼先生表示:「中國需要了解中國和西方的員工,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海外市場開拓商業市場和影響力。」
他說:「同樣,為了競爭和合作,美國需要真正了解中國的人。」諾曼先生認為美國人和中國人在中國境內共同工作「是為將來培養和促進雙方互相了解的最佳方式之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