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1日報導】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未通過部分國家談出來的「哥本哈根協定」。中國從核心參與擬定協定,到大會上置身事外,最後宣稱會議取得積極成果,角色十分詭譎。
據中央社報道,在19日凌晨的大會延長賽中,蘇丹代表迪阿平(Lumumba Stanislaus Di-APing)的發言成為媒體焦點,他以一貫緩慢而冷酷的語調說,協定中提的全球平均升溫2度以內太高,對非洲人來說「必死無疑」。
他嚴峻地指責,這份方案「根據的價值觀,就跟歐洲把600萬人送進焚化爐的事件是一樣的」。這句納粹比喻語驚四座,尤其是西方國家紛紛加以譴責。
然而,搞出哥本哈根協定的,可不只是富裕國家,中國、印度、南非、巴西都有份。蘇丹是「77國集團加中國(G77 and China)」這個有130多國的最大開發中國家集團的輪值主席國。
雖然這次迪阿平僅代表母國發言,但觀諸中國和蘇丹的關係之密切,包括中國在達佛(Darfur)事件上力挺蘇丹對抗西方壓力,也難以想像蘇丹能跟中國撕破臉。
事實上,已開發和開發中大國同意升溫攝氏2度以內,這也不是第一次,而是7月在義大利拉奎拉(L’Aquila)緊接八大工業國(G8)會議後的主要經濟體論壇(MEF)會議,就有這個共識。
那次,G8並同意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要減量一半,卻在MEF中遭到中國和印度等反對。
19日凌晨,當吐瓦魯、蘇丹、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國逐一發難反對大會通過哥本哈根協定時,中國並不吭聲。到了上午會議暫停兩個多小時重開、主席宣布協商結果是大會「認知」哥本哈根協定後,中國才講話了。
但中國代表蘇偉的發言,卻不是和共同擬出哥本哈根協定的其他國家—甚至包括小島國家—那樣,試圖多少挽救協定的效力,而是指出那只是供討論的文件。他甚至建議,願依照大會決定去自願簽名支持協定的國家,可以加註保留意見,甚至在未來撤簽。
中國到底要什麼?如果依照中國總理溫家寶18日上午的致詞:「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 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
如果這樣,中國的立場,在溫家寶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見面前就已決定,也沒什麼好談了。
哥本哈根協定說,已開發國家要提出數量化的2020年前減排目標。這已是延續京都議定書的精神,也是中國跟所有開發中國家力爭的,故而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事後能宣布,哥本哈根會議「取得重要而積極的成果」。
至於接下來能不能形成具約束性的條約,那是另一回事。但已開發國家已表現得最為積極挽救哥本哈根協定,它們如果要反悔,付出的政治代價應會比中國高–即使中國的行動真能如溫家寶所說「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
他指的是,中國的法律和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