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蒙特利公園市報道)蒙特利公園市位於洛杉磯東面的聖蓋博谷地﹐佔地7.73平方英哩﹐2000年人口60,051人。回顧蒙市的歷史,曾任蒙市市長的加州眾議員伍國慶說,「這是一個建立在污水場上的城市。」
據記載,蒙市最早的居民是Shoshone印第安人。當西班牙的殖民者1771年進軍到聖蓋博谷時,蒙市一帶的居民總數是4千人。
20世紀初一個叫Richard Garvey的軍中郵差穿過現在Garvey大道所在處的蒙特利山口,並在帝王山(King’s Hill)附近定居下來。後來為了還債他把部分土地賣給了別人。最早開發的城區就在Garvey和Garfield街以東一帶。
1916年,當帕薩迪納、南帕薩迪納和阿罕布拉市提出要在該地區建立污水處理設施時,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1916年5月,當地居民以455票對33票通過將該地區變成一座城市。新當選的市董事會立刻否決了建立污水處理廠的提議,並將新城市命名為Monterey Park。這個名字是從一副舊地圖上標識的被橡樹覆蓋的蒙特利山丘而得。1920年,城市的南部邊緣分離出去,成立了蒙地貝羅市(Montebello)。
階梯瀑布(Cascade Waterfall)
1920年代,白人、西裔和華人開始在蒙特利高地種植土豆開發苗圃,並通過蒙特利山口把貨物運到洛杉磯。由於商業漸漸興起,蒙市的房地產業也開始興旺起來。一個叫Peter Snyder的商人在大西洋大道(Atlantic Blvd)上興建起了花園廣場、金門廣場和密德威莊園。莊園中七十英呎高的階梯瀑布一直保留到現在,成為蒙市一景。
小台北的形成
20世紀80年代,大量台灣移民湧入蒙特利公園,蒙市遂有「小台北」之稱。90年代,蒙市成為「全美國第一個華裔人口過半的城市」,21世紀初期更超過洛杉磯華埠成為大洛杉磯都會區最大的華人定居點。
1983年,生在中國、長在台灣的陳李婉若當選為蒙特利公園市市長,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華人女市長。據陳回憶,來自台灣的商人吳金生於1978年在蒙市大西洋大道上開了一座大型商場,內有頂好超市、頂好旅游、彭園餐廳、世界書局、義美小吃等樣樣齊全,四方華人生活購物齊聚於此,不久便成了家人社區商業中心。這個成功的「蒙市模式」後來延展到了美國許多城市。
眼看著白人餐廳一家家消失,中文招牌遍地林立,原居民既羨且妒。陳還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早些年,蒙市一直是一個寧靜的住宅社區,大批華人遷入後出現亂丟垃圾、隨地吐痰、插隊購物、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不遵守交通規則、麻將聲深夜不息等情況。盡管有這些惡習的華人只是少數,但是這些惡習落在原居民眼裡,難免讓他們以偏概全,產生誤解。」
於是1986年,部分白人居民發動了「獨尊英語」運動,只允許商家懸掛英語招牌,圖書館的圖書必須全是英語圖書。保守勢力人士試圖讓市議會通過「在該市只能講英語」的決議。後來「獨尊英語」的提案因為法律上的技術問題沒有列入選民公投決議案。
如今,來自台灣的移民漸漸轉到北部較富裕的聖馬力諾、亞凱迪亞、天普和南帕薩迪納,以及東部的羅蘭崗市。羅蘭崗市遂被稱為「新小台北」。
加州第三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今年11月,蒙市被《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評估為僅次於亞凱迪亞和鉆石吧的加州第三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評估標準包括學校的表現、學校的數目、家庭支出、犯罪率、空氣質量、就業增長、家庭收入、博物館、公園、劇院和其它城市設施的質量以及多樣性。
蒙市平均家庭年收入為$51,713(2007年),比加州平均水平略低($59,948)。消費水平指數為169.0(2008年),比全美高出69點。蒙市城市安全指數為8.5,高於周圍的蒙地貝羅(7)、柔似蜜(7),聖蓋博(6.5)。學區表現指數為7.5,僅次於周圍的阿罕布拉市(8)。
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前的2007年,蒙市房地產平均價格為$508,539,其中獨立屋為$531,229,城市屋和condo為$411,075。2009年房地產中間價格降到415,000到420,000之間。其中獨立屋每平方英尺中間價格為$310,condo為$239。
雖然經濟不景氣,來自台灣的潘天淳創立的德基工程公司(Pan Construction Inc.)卻逆勢挺進,在蒙市開發了造價達1億5000萬美元的大西洋時代廣場(Atlantic Times Square)。蒙市市議會曾特別聲明要求大西洋時代廣場在招商時至少吸引51%的美國全國性連鎖店,而不是地方小企業。
據報道,該廣場將在明年2月開始逐步開放,最終將建成AMC14廳電影院、210戶condo、20萬平方呎商場和一座24小時健身房。condo預訂售價達每平方英尺400美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