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近期反彈力度較大,與前幾次反彈不同,此次反彈已經突破了長期壓力線。快達到了我們認為的1.445中線支撐區了,我們認為,能造成美元強勁反彈是因為以下4個原因:
可能的原因
1、美國經濟好轉一直以來是優於歐元的,當美國的經濟數據幾乎全面變好時,這時歐元的上漲效應使歐元區也同時面臨了貿易難以開展的困境,這時使套息交易的效用一直遞減,直至今天開始美元不再走carry trade的模式,而改走基本面的模式,也就是美國經濟好,美元就變強,這是第一個可能。
2、從美國失業率和利率走向之間的關係看,升息週期一般都會在失業率穩定並趨於下降後的一段時間內開始。這次失業率的下降,無疑大幅提前了市場對美聯儲的升息預期時間。美國利率期貨在失業率資料出爐之後該期貨暗示的明年6月聯儲會議前升息至0.5%的概率,由此前的兩成上升至近五成。市場甚至開始預期,下週的美聯儲有可能提高貼現率水準。這是美元變強的第二個可能性。
3、還有一個促使美元持續反彈的因素,就是多個歐洲國家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惠譽8日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至BBB+,將其主權信用評級前景評為「負面」。 標準普爾9日將西班牙AA+評級前景由「穩定」下調為「負面」。 穆迪將葡萄牙由「穩定」下調為「負面」。目前來看,歐洲還有英國等多個主要國家面臨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的風險。如果被下調主權評級的國家繼續增加,則美元將 繼續受到支撐,大宗商品價格還將受到壓制。如果趨勢得到緩解,美元可能再次走弱。因此,關注歐洲主權信用評級發展趨勢。
4、世界金融局勢再度發生我們未知的大變動,使美元大漲。
可能性的推論
我們來一個個看看這4個原因的可能性:
原因1的可能性我看不大,因為要改變美元的carry trade的角色除非主權基金受到重創,否則carry trade的金額只有增速變緩,不太可能變少的。
原因2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是短期的影響而已,因為美國延長財政刺激的時間到明年10月,就已表示美國是不願意升息的。怎會有這樣規模的美元升值。
原因4這個可能性更低,因為利率還沒動之前匯率發生大變動這是不合理的。
現在只有第三個原因,雖然我們在前文否定了這個因素,不過筆者因家中有事請假了二天,沒想到在這二天中就已把答案告訴大家了,真正使歐元大跌的原因就是主權評等的問題。
美國的陰謀論
這要從何說起呢?我們從今年1月開始說起吧,杜拜、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顯然不是今年新近發生的危機,而是隨著金融危機後資金鏈條收緊的「陳年老債」,信用評級機構可以在去年、今年或者明年調低主權債評級。但偏挑在現在的時點發佈評等消息。
在2009年1月,標準普爾評級公司下調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的主權信用評 級,並將愛爾蘭的信用展望級別從「穩定」下調到「負面」。當時並沒有發生大的震盪。但是現在因為杜拜危機點燃投資人避險的情緒(雖然只有400億美 元)。但是接下來好戲登場了,緊接著的是希臘債務危機。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宣佈,降低希臘主權債務和相關銀行長期債務的評級水準。12月11日又調降了西班牙的主權信用評等,12月14日調降了墨西哥評級,至此真相大白。原來美國很有可能藉由一連串的信評公佈來打壓歐元,使歐元大跌的原因原來是美國,而信用評等機構只是美國政府授意的打手而已。
今年9月,惠譽警告說,如果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主要經濟體的公共債務水準不降低,有可能導致這些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被降低。「此外,奧地利、盧森堡、紐西蘭和瑞士也存在類似風險」,我們的經驗是以上這個國家應在惠譽提出警告的半年後才會被調降的,但是杜拜事件後,美國順水推舟,把希臘,西班牙先給推下水。市場大戶發現美國進來攪局於是紛紛離場。才造成歐元大跌的。
結論
如果最近歐元下跌的因素真是主權評等被調降,針對這個因我們又得到二個推論。這二個推論有著炯然不同的結論。
1、非陰謀論:如果真如債信評級機關所論的,美英和主要的歐洲國家都可能發生債務危機,那世界經濟必然二次探底,那就不是一國一地的問題。全球資產與貨幣處於巨大的風險 開口之中,此時美歐等國只有繼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救市,這對於原油期貨等大宗商品價格將產生巨大的支撐作用,直至泡沫大到自然崩潰為止。如果真是這樣 那就太可怕了,美元將會有一個可能長達一年左右的走強,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想想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了:「企業有難銀行救,銀行有難國家救,國家有難誰救?」
2、美國陰謀論:如果是美國授意信評機構做出如此密集時間點的公佈,那美國安的是啥心眼呢? 我們知道美國的經濟資料在緩慢好轉,目前中東與歐洲債務發生震盪,相對能夠提振美元的價格,這對於明年美元的債務發行有好處,經過美國一攪局後,一旦全球出現恐慌性的債務風險時,更多的資金會尋求美元避風港。美國就能以更低的利率發債。因此到發債期之前,美國仍會製造債務危機的印象,美元的上升將成為大勢 所趨。但在美國發債期過後,美國依然會維持低利率以保障實體經濟。美元到時仍會回到貶值的趨勢中。@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