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變兩倍要多久時間?
寶物埋藏起來,上頭的銹蝕更嚴重,
善加運用的金幣,繁殖出更多金幣。
──莎士比亞,《維納斯與阿多尼斯》
凱因斯有種巧妙的天賦,能發展出符合他個人信念的經濟學理論。《一般理論》主要的一個結論是:政府支出能幫助奄奄一息的經濟。
這正符合他「錢是拿來用,不是拿來存」的觀點。凱因斯提倡「投資得多少有點全面性的社會目的」,正反映了他的信念:某些狀況下,國家任命的官吏應該比暴徒似的市場做得好。
他對股市投機的看法,與他後來化身為價值型投資者的行為一致,而他對貨幣與期貨市場投機的看法與股市投機相反,這種想法使得他偶爾也玩玩期貨和外匯交易。
無論凱因斯生前或死後,都有許多人指控他具有某種形式的心智扭曲──基本上就是把他的理論都被他形塑到可以滿足他個人的偏見。
他則反駁道,對社會負責的股市投資,也就是以預期收益為基準買進股票、「穩定持有」的策略,正好最符合長期創造財富的考量。
投資期間長,不只讓投資者不再被波動的價格分心,也保護他們不被交易的固有費用(證交稅、手續費等)耗去資本。
更重要的是,「靜下來」的哲學,會把股市活動約束在報價與內在價值產生顯著差異時進行,讓投資人得以享受複利驚人的力量。
複利運作的方式有如金融的雪球,如果一項資產的收入可以再投資下去,則這收入能賺取更多收入,而資本則以幾何級數增加。
「七二法則」簡單明瞭地解釋了複利的指數成長:這是一個準確的經驗法則,只要將七十二除以投資報酬率或利率,就可以得到資產變兩倍所需的時間。
若資本收益的年報酬率為百分之六,重新投資,則在十二年內會倍增,年報酬率百分之九的資產則只要八年就能倍增。
聰明的投資者懂得在創造價值的過程,靠凱因斯所說「強大的複利運作」,將時間視為自己的盟友,不依賴股市衝動。
對於買進並持有(buy-and-hold)的價值型投資者而言,在股市中重要的是時間,而不是時機。
別聽經紀和顧問的股票經紀人:低下的可憐人,靠買賣基金裡的股份賺錢。
──薩慕爾.強生,《英語辭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凱因斯早年開始,就不喜歡股票經紀人和投資經理人。
他在自己的處女作《印度貨幣與財政》一書中,刻意問道:「社會公僕進行的社會服務和倫敦證券交易所裡的工作一樣困難又重要,付給交易所的人卻是高得不成比例的錢。這種狀況要持續多久?」
凱因斯後來建議他初入投資世界的侄子,別聽取經紀人的任何建議。凱因斯暗示,經紀人同行間有種愚者生存的逆達爾文主義在運作。
他向他的後輩解釋:「說到底,經紀人錯了本來就不奇怪。先別說他們是圈內人的這種優勢,如果他們能提供好建議的話,早就賺了大錢退休了。」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二人組對金融顧問一職也沒有好感。巴菲特揶揄道:「世上只有華爾街,是乘勞斯萊斯上班的人,要向坐捷運上班的人聽取意見。」(編按,上班族客戶聽經紀人的指示買股。)
查爾斯.孟格則引用凱因斯來支持他的論點:「凱因斯認為投資管理是低下的職業,我很贊同。大部分的工作內容只不過在一堆永遠相同的普通股之間轉移,這些人盡幹些彼此抵消的事。」
以破除華爾街神祕而馳名的戈登.蓋柯(Gordon Gekko,電影《華爾街》當中主人翁的名字)解釋道,股市投資整體來說,是「零合遊戲──若你贏,我一定輸。」
因此,再加入一層仲介,投資者能得到的收益一定減少。
不過,經紀人和投資管理人對股市參與者施加的是一種更陰險的影響。經紀人和其他金融仲介正如鯊魚,需要時常有動作才能活。
投資者的利益和經紀人的利益之間關連很低──經紀人追求的是頻繁交易(炒單,churning),因此會盡量誘使投資者付出佣金愈多愈好。
這就像巴菲特警告過的︰「別問理髮師你該不該剪頭髮。」經紀人鼓勵過度交易,而手續費、買賣價差和其他代理人的費用,嚴重侵蝕了活躍投資者的資本基礎。
@(待續)
摘編自 《在號子遇到凱因斯:同樣的年頭,最偉大經濟學家教你成為最賺錢散戶》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