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蕊遭強暴案閉門庭審 當局被指心虛有貓膩

標籤:

【大紀元11月5日訊】(美國之音2009年 11月 05日報導)安徽上訪青年李蕊蕊被看管人員強暴案在北京一法院閉門審理。受害人在庭審結束後抱怨法官偏袒犯罪嫌疑人,審判不公平。此案一位重要目擊證人表示,案發後當局要他說不認識安徽駐京辦負責人和李蕊蕊,這裡面有“貓膩”。

李蕊蕊案星期三上午九點在豐台區法院進行了不公開審理。法庭只准李蕊蕊和她母親以及政府代為聘請的律師和志願者代為聘請的公益律師作為受害人一方出庭,禁止媒體旁聽。李蕊蕊的舅舅王忠誠星期四對打電話詢問的美國之音記者表示,他和其他親屬也一起到北京,但是沒有獲准進入法庭。

他說:“當事人參加,別人都不讓參加,因為它這不是公開(審理),它不讓參加。”

海外中文網站博訊新聞網報導,庭審結束後,21歲的李蕊蕊在法院外面對公民維權人士趙連海表示,庭審法官不准她說話,反而維護犯罪嫌疑人,維護政府的權益。

她說:“第一,他(審判長 )不公正,第二,他維護犯罪嫌疑人。”

由於法官沒有提供機會讓受害人表達訴求,李蕊蕊就把她舅舅寫的賠償要求交給了法庭。受害人的要求是:一、因徐健是在職務行為中犯罪,所以要求從嚴、加重處罰徐健;二、要求追究阜陽駐京辦和桐柏駐京辦,以及聚緣賓館相關責任;三、因此案對李蕊蕊造成的精神和身體傷害,以及對她今後的戀愛、婚姻問題造成的不利影響,還有對她家庭名譽的影響,因此要求法院判決政府出錢把他們全家搬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並賠償一切精神、身體、名譽的傷害。

李蕊蕊的舅舅王忠誠說,審判結果將在11月20號前後宣佈。他說,如果判決不公正,他們家人將會上訴。

在被問到在民事賠償方面當地政府持甚麼態度時,已經回到安徽界首家中的這位受害人親屬卻突然中斷了通話。

記者:“政府是甚麼態度?”
王忠誠:(似乎在回應別人的插話)“噯,好好好。。。。”

此後記者再試圖聯繫時,他的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李蕊蕊的伯父接到記者詢問審案情況的電話時表示他正在吃飯,隨即掛斷電話。

據關注李蕊蕊案的維權活動人士劉德軍介紹,受害人親屬曾表示,李蕊蕊案完全是阜陽駐京辦造成的,如果政府不能還給李蕊蕊一個公道,到時出了甚麼事情,責任完全在阜陽駐京辦。

安徽宣城訪民彭光發李蕊蕊案的目擊證人之一。他對美國之音記者表示,他和李蕊蕊一樣,都是阜陽駐京辦蔡主任送到北京聚緣賓館關押訪民的“黑監獄”的。他說,犯罪嫌疑人徐健是聚緣賓館僱用的看守人員。

他說:“他(徐健)不是甚麼上訪人員,他是賓館請的。賓館老闆是河南駐京辦一個主任的弟弟。”

捲入李蕊蕊案後受到地方當局嚴密監控的彭光發表示,案發後,當地駐京辦蔡主任和徐健原籍地方駐京辦負責人曾被警方短暫扣留。他說,法院並沒有請他和其他證人出庭作證,說明有關方面認可了他們在陪同李蕊蕊到警方報案時留下的證言筆錄。

但是這位自稱在距離李蕊蕊被強暴現場僅有一米半左右的證人表示,他事後曾多次被告知不准說他認識李蕊蕊,也不准說他認識當地駐京辦的蔡主任。

他說:“他這個不公開有他的道理。他這個影響惡劣。這裡面肯定有點貓膩。”

據北京市公安局新聞辦通過官方的新華社發出的訊息,安徽籍上訪女青年李蕊蕊8月4日被強姦後當天就向北京聚源賓館轄區派出所報案。這則訊息說,北京警方對此案高度重視,根據被害人陳述以及相關證人證言,將這一事件立為強姦案件開展偵查,並對作案嫌疑人展開全力抓捕。

新華社報導說, 8月11日,在北京警方全力工作及當地警方配合下,犯罪嫌疑人徐建(男,26歲,河南省桐柏縣人)在原籍投案自首,並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目前涉嫌強姦罪的徐建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官方避提看管人員身份*

北京市公安局和新華社的有關報導沒有說明徐建作案時的身份或者工作性質,也沒有提及這起強姦案是在關押數十名各地上訪民眾的所謂“黑監獄”中有多人在場的情況下發生的細節。

當時在場的一些訪民指出,案發地點聚源賓館是河南省桐柏縣駐北京辦事處所在地,內有一間大廳專門用來關押外地上訪民眾。一些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知情者說,來自桐柏縣的作案嫌疑人徐建是7名看管人員的頭目,經常打罵被關押訪民,據說以前還強姦過一名來自山東的年輕女訪民,沒有受到追究。

*駐京辦撤離賓館*

在聚源賓館前台值班的工作人員對打電話瞭解情況的美國之音記者表示,原先專門給訪民居住的地方已經拆除,賓館老闆在李蕊蕊案發後返回外地老家了。

美國之音記者播打了犯罪嫌疑人徐健原籍中共河南桐柏縣委宣傳部辦公室人員提供的新聞科杜科長的手機。接聽人得知是美國之音記者後表示,電話打錯了。

關鍵詞:李蕊蕊,上訪,閉門審理,強姦,聚源賓館,維權,桐柏縣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蕊蕊,上訪沒帶修腳刀
任百鳴:誰強姦了處女訪民李蕊蕊?
安徽警方威脅訪民黑監獄強姦案的證人
鐵流:60年,出版自由與言論自由在哪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