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5日訊】(據台視新聞報導)去年金融海嘯的衝擊實在太大,促使美國學者們投入鑽研其成因、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這也代表,傳統的經濟學典範(Paradigm)已不適用,學者必須找出新的思考方向。
耶魯大學教授JohnGeanakoplos就是代表之一。他長期研究有關授信過於浮濫的問題。他認為,擔保(Collateral)信貸太過自由,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這種循環現象必然危及整體經濟。
在金融海嘯前,學界卻很少探討(或注意)這類問題。其中最需解答的疑問就是:如何抑制資產「泡沫產生與破滅」的循環。
《華爾街日報》指出,經濟學家對世界的瞭解,有重新整理的必要,並作為未來央行制定政策的基礎。
這項工作堪稱浩大,因為經濟學模式將需要一次大翻修。
聯準會前理事、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FredericMishkin就表示:「經濟學的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或許正在發生」。典範轉移意指經濟學家看待世界的觀點改變,亦暗示研究方向的轉變。
這意味著,央行未來的決策工作會改變,而不得不加深對市場的涉入。舉例來說,原本只需變動利率的央行,往後則將調控經濟體系中的資金流量,嚴格限制對沖基金乃至房屋買家的貸款額度。
Geanakoplos是新思維的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10月金融海嘯高峰時,他曾獲聯準會邀請,共商危機的解決方法。
過去一世紀,經濟學界曾發生過兩次典範轉移(一為30年代大蕭條,二為70年代的通膨危機)的革命,導火線均為痛苦的經濟危機。令人失望的是,政府處理經濟的能力卻未見改善。
Geanakoplos發現,美國信貸市場有嚴重的缺陷:房屋與其它擔保品的數量遠不及擔保債券的數量。因此當「資產擔保證券」的需求上升,券商便須設法「擴大」這些擔保品的供給。信貸市場被放大後,買家遂將資產價格推升至極高的水準,卻違反了「效率市場」的概念。
也就是說,當市場傳出壞消息(如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倒閉),貸款業者就會為了提高利潤而迫使資產出脫,導致價格劇跌。銀行放款意願萎縮,便斲傷了整體經濟。
Geanakoplos的論點提供了一種新思維:即央行不能再以利率來作為信貸市場的供需指標,或是調控整經濟的唯一變項。 然而,Geanakoplos尚未將理論發展為可理解的模式,也還不能作為央行決策的參考。不過,典範轉移仍在進行,這是經濟學界不可逆轉的進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