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動,不如不動
要清楚判讀每一項傳進來的資訊,記得「人、事、時、地、物」的通關密語。
多數公司在海外市場遭遇到最重大的挫折,多數來自於海外通路堆積過多存貨,一開始大都抱著僥悻的心理,期待能夠順利消化庫存,直到發現前方銷貨速度持續減緩、但後方出貨成長的壓力卻緊追而至時,才驚覺大事不妙,這時通常為時已晚,因為沉重的存貨與財務週轉壓力,往往讓公司兵敗如山倒,運氣好一點的,頂多傷筋挫骨,但狀況差一點的,可能就會傷重倒地不起。
為何有那麼多的公司會犯下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沒有聆聽市場的聲音?還是聽不懂市場的聲音?抑或是,聽到了、也聽懂了,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撇開人謀不臧、明知故犯等因素,許多公司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其實在於不知道該如何判讀資訊,讓資訊回饋機制發揮最高的效率,進而作出精準的執行策略。
有次,我們的海外據點傳來消息,說當地的競爭對手因為長期打不過我們,於是發狠要大降價,而且一降就是百分之三十,當地團隊得到消息之後,經過一番內部討論,決定跟進降價,跟對方一決生死。
透過不同管道蒐集資訊
但當這個決定回到總部後,我聽到的第一個反應是:「對方要降價?是哪些產品線要降價?在哪些市場區隔會大降價?針對怎樣的客戶要大降價?何時要降價?」
但海外團隊只能斬釘截鐵的告訴我:「這個消息百分之百正確,我們有內線說他們一定會降價」,但對於哪些產品線、市場區隔、針對怎樣的客戶、什麼時候降價等問題,海外團隊卻完全沒有答案。
沒錯,很多公司單單聽到對手要殺價競爭這件事,就足以讓公司上下手麻腳亂,根本不用等到對手真的殺價,就已經達到他們嚷著要降價的目的。
如果公司能夠更仔細的解讀每一個問題,了解對手降價的目的與用意,才能研判其後續可能的策略走向。
舉例而言,如果對手鎖定的是即將改新技術的舊版產品進行降價,就代表對手可能在出清舊產品之後,將把全部心力放在新技術產品上面;或者,對手可能針對過去其較不擅長的市場進行降價,希望藉此卡位進入此一市場區隔;或者是,對手選擇在第二季底降價出清,降低整體通路的庫存量,原因是因為看壞後續的景氣發展。
單一片面的資訊,極有可能造成公司在反應決策上的誤判,因此,公司應透過不同管道蒐集資訊,例如專業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或是最終使用者等來自終端市場的訊息,掌握更多元、完整的資訊,進而更仔細的解讀價值鏈上每個因素變化的真實面貌,讓公司可以有更多不同層面與角度的判斷,這遠比單單一個「競爭對手要降價」的資訊有用多了。
所以,要清楚判讀每一項傳進來的資訊,永遠要記得「人、事、時、地、物」的通關密語。
以先前提到的「競爭對手要降價」為例,你應該要了解的是:「是誰要降價?這家公司是我們的主要對手?還是次要對手?(人)」、「降價執行策略為何?(事)」、「降價的時點?(時)」、「在什麼樣的通路或市場區隔進行降價?(地)」、「什麼樣的產品線會降價?(物)」。
「人事時地物」的資訊判讀法則,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技巧,但說實在話,這個通關密語真的是百試不爽。
重點不在「讀」,而在「判」
有次,我們在巴西的團隊回報,在新產品上市後一個月,客服中心的業務量暴增了一倍,因為,幾乎所有的使用者都打電話進客服中心,要求客服人員指導如何安裝。
乍聽到從巴西傳回的消息,總部產品部門的同事都很緊張,急著檢討是不是說明書出了什麼問題,才使客戶不斷打電話詢問,但在討論之後發現,我們全球採用同樣一本說明書,只是因應本土化需求,編纂成當地不同語言而已,但何以同樣一本說明書,在別的國家就沒有出現使用者不懂操作,而塞爆客服專線的狀況,獨獨在巴西出現這樣的狀況?
許多企業在取得前線資訊回傳之後,常常是直線式的,針對資訊表面上的意思去解決問題,就以上述的例子來看,可能會直覺認定是說明書有問題,於是重新改寫說明書來解決。
但事實上,問題真的是這樣嗎?就上述的例子來看,在更進一步進行資訊判讀之後發現,同樣的狀況只有在巴西最為嚴重,在別的市場幾乎沒有,差別出現在哪?
原先,我們擔心是葡萄牙語的說明書編纂出現問題,但經過仔細檢查後發現,並沒有語意不清、或是指示說明錯誤之處,再進一步比較其他市場的不同性,我們才赫然發現,其實是因為巴西當地使用者對於相關產品的使用原本就不熟悉,再加上根本就不願意花時間讀說明書,當然就直接打電話到客服專線要求協助。
碰到這樣的情形,當然就不是以改寫說明書來解決問題,而是要透過其他的方式,例如教育消費者、或是提供其他更簡易的安裝指導手冊︵Ouick Installation Guide, QIG︶,讓消費者能夠順利安裝產品。
別拿著蘋果去比西瓜
有次,某家公司召開年度預算目標會議,會中多個海外據點的主管,對於當年度的成長目標看法都維持在二○~三○%之間,距離老闆要求的三○%以上年成長率,明顯還有一段差距,眼看會議氣氛越來越冷,此時,某位海外據點主管,開始報告其當年度的預算目標,一開口就是要成長五○%,原本已經快結冰的會議氣氛,突然開始活絡起來,這時,老闆眼睛發亮、帶著讚許的笑容對這位主管說:「好樣的,有膽識,我們公司其他主管如果都像你一樣就好了!」
看到這位主管備受老闆讚賞,其他地區的主管紛紛搖頭嘆息:「唉!老闆又被蒙蔽了,成長五○%?拜託,我們這些人去年都是做一億美元生意的,他是做一百萬美元的人,就算成長五○%,也不過就是一百五十萬美元,而且,當地市場的平均成長率是倍數成長,但他只說要成長五○%,這樣比,對嗎?」
從距離千里之外的國際市場傳回來的資訊,身處後方的價值鏈環節,的確很有可能因為經驗、文化、教育、職位種種不同的偏見立場,形成讓人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進而在判讀資訊時誤入歧途,更經常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受到外力干擾而扭曲、炒作,判讀資訊除了要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交叉比對外,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陷入以管窺豹、見林不見樹的迷思中,在進行比較分析時,更要特別注意共通因素與變數的狀況,才不會出現拿著蘋果去比西瓜而鬧出大笑話。
私房心法:
1.如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ren Aabye Kierkegaard︶所說的:「表相如浮標,本質如魚鉤。」
一般人只專注在看水面上的浮標,卻無法看透水面下的魚鉤情形,所以,許多公司在面對紛沓的資訊時,除了要有開放的心態、要懂得問問題外,更要有能力判讀資訊。
2.判讀資訊除了要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交叉比對外,同時也需要注意不要陷入,以管窺豹、見林不見樹的迷思中,在進行比較分析時,更要特別注意,共通因素與變數的狀況,才不會出現拿著蘋果去比西瓜而鬧出大笑話。@(待續)
摘編自 《繞著地球做生意:建立國際品牌價值鏈,從3億到150億元的實戰心法》 商周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