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0日訊】象徵集權和鎮壓的「新長城」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就在北京學生和市民的和平抗議被北京屠夫的坦克和機關槍鎮壓五個月之後,全世界在柏林見證了二十世紀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這一天,隔離東德和西德長達二十八年之久的柏林牆被洶湧的人潮所衝垮,鐵幕之後的東德居民踏上了他們嚮往已久的自由的土地。如果說六月的北京上演的是一場悲劇,那末十一月的柏林上演的則是一幕喜劇。柏林牆的倒塌不僅為東、西德國的最終統一開闢了道路;也成為蘇聯和東歐的集權共產主義制度崩潰的一個象徵。
柏林牆是二次大戰後兩個陣營冷戰的產物。最初的柏林牆實際上是以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它在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二日一夜間由兩萬多名蘇聯軍人突然豎起。歷經二十八年不斷改建,最後成為具有十多道防線、三百多座瞭望塔、二十二座碉堡、六百多隻警犬、近十米寬的地雷帶、兩層通電鐵絲網、全長一百五十多公里高三米多的鋼筋水泥牆、三米多深的壕溝和一萬多全副武裝的最現代化的警衛隔離系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被蘇聯和東德政府正式命名為「反法西斯防衛牆」的隔離牆的真正目的卻是防止生活在集權下的人民對自由的追求。正是這堵牆,見證了貌似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統治集團是如何地心虛,心虛得不敢讓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東德公民去訪問僅有一牆之隔的西德同胞;也正是這堵牆,見證了東德人民用生命追求自由的不屈不饒的歷程。
就在這座牆建起的第一天,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東德人民便開始了他們對這座象徵著集權和鎮壓的「新長城」的反抗。有的人繞過該牆跳進施普雷運河從東岸向西岸游去;有的人則直接跨過仍在建造中的鐵蒺藜奔向西柏林;居住在柏林牆西部的人們更是向東部的同胞們伸出援手,他們投擲自己的身份證件,讓東德人混入返回西柏林的西德公民之間穿過柏林牆;還有一位赤手空拳的東德青年在新建的鐵絲網前與三名武裝警察搏鬥,最終拖著被刺傷的雙腿,穿越隔離地帶進入西柏林。
在隨後的二十八年中,東德人以所有他們能夠想像得出的方式試圖突破這座將他們與自由的土地隔絕開來的鋼筋水泥怪物,其中許多故事至今讀來仍然令人潸然淚下:有人自製潛水艇從水中繞過柏林牆;有人花六個月時間挖出一條十二米深的地道從地下穿過柏林牆;有人花數年的時間自製載人熱氣球帶領全家冒險從空中飛越柏林牆;更有人冒死駕駛大客車直接撞向柏林牆等等。其間,有二百三十九人因翻越柏林牆被射殺喪身;還有二百六十多人因此而受傷;有三千二百多人被捕。
警惕短視的「綏靖」政策
柏林牆的倒塌,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上自由民主陣營的人們。在許多人看來,這個偉大的歷史性事件開啟了一個意識形態戰爭不復存在的新時代。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等各種形式的集權主義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再構成對自由民主制度的威脅,人類所面臨的只是如何完善自由民主制度的課題。柏林牆倒塌二十年後的歷史證明,這種看法實在是過於樂觀了。
二十年過去了,但是柏林牆所保護的那個罪惡的集權型的政治制度至今仍在世界上不少地方橫行。就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那裡政治制度與柏林牆倒塌之前的東德和鐵幕被掀開以前的蘇聯完全沒有本質的不同。人們的政治權利依然公然地被政府剝奪:人們沒有發表言論和結社的自由;秘密警察仍然對持不同政見者進行騷擾、綁架或者投進大獄;連信息革命後的互聯網也受到嚴密的監視和控制。
無論是當初那座有形的柏林牆,還是現在那些「無形的柏林牆」,其本質都是對本國人民追求自由民主權利的禁錮。令人十分遺憾的是,世界輿論和西方國家的民主政府對待這些尚存的「無形的柏林牆」的態度,遠遠沒有當初他們對待那座有形的柏林牆的態度那般堅定。
柏林牆的倒塌是東德人民反抗的結果,同時也是世界民主陣營鼎力支持的結果。人們不會忘記,就在柏林牆建成後不到兩年,美國總統肯尼迪面對柏林牆發出莊嚴的宣告:「我是柏林人!」(見圖)在柏林牆倒塌之前的一九八七年,美國總統列根站在柏林牆前又一次向蘇聯發出公開挑戰,要求他們拆除這座牆。在他們對蘇聯和東德集權政府譴責的言辭背後是他們對蘇、東國家的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實際支持的行動。
但是在今天,不少西方民主國家政府的政客們對待那些集權政府的態度卻出現了空前的軟化。出於對眼前經濟利益的考慮,他們對獨裁政權採取了短視的「綏靖」政策。他們沒有意識到,對生活在集權制度下的人民的支持不是他們對這些人民的恩賜,而是民主社會的責任。因為集權政府統治下的國家的人民對自由的追求,不僅僅是為了他們自身的政治權利,同時從長遠看也是對全世界的自由民主制度的一個寶貴支持。看不到這一點,姑息集權政府,一定會給民主世界自身帶來沉重的代價。
柏林牆的倒塌證明,無論採取什麼形式,只要是用來隔絕人民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的牆都是會倒的,因為這些牆是用來與人類的天性作對的。當時的東德民眾為了推倒這座牆不屈不饒,前赴後繼;今天包括中國人民和那些生活在一座座「無形的柏林牆」後面的國家的人民也正在抗爭。我要借紀念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的機會,向那些對「無形的柏林牆」發起進攻的勇士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轉自《動向》09年11月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