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自由之子的誕生地

探訪席勒故鄉馬爾巴赫

周遠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1月16日訊】走在馬爾巴赫(Marbach)市中心依山而上的靜靜的青石小巷裡,很難想像此間幾天前的熱鬧非凡。今年11月10日是弗裡德裡希‧席勒誕辰250週年紀念日,他的出生地和當天重新開放的席勒國家博物館自然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

熱鬧過去了,這座斯圖加特北部,內卡河邊的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依舊散發著美麗浪漫的魅力,兩百多年來,席勒——這個偉大的名字,在這裡留下的光環,持久的吸引著文學和自由精神的朝拜者。

除了歌德,德國文學史上沒有第二個名字像席勒那樣被後人推崇: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他的作品成為中小學教材中的必讀課,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能找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學校。他的創作被視為德國文學的典範,他的自由精神和理想主義,成為此後德意志精神領域的導引,影響著數代人直至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


美麗的古城馬爾巴赫市中心(攝影:周遠/大紀元)

那充滿激情,勇氣和浪漫的文字,是從這個青山綠水間的溫馨小城裡孕育出來的麼?

簡陋的出生屋

帶著疑問,我走進了老城區坡下的席勒出生小樓。這座鑲木條的三層小樓在詩人1759年出生前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席勒出身貧寒,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父母僅租住了小樓底層的一個房間和廚房,他就出生在臨街的唯一一個房間裡,是家裏的獨子,還有一個姐姐和四個妹妹。


席勒出生的小樓(攝影:周遠/大紀元)

他出生的十平米見方的房間現在四壁空空,中間的玻璃櫃中陳列著嬰兒席勒洗禮時戴過的白色小帽子和她母親用過的紡錘,以及母親的一幅肖像——一個寧靜安詳的中年婦女。

一切都很簡陋。略微奢華一點的是席勒出生屋對面的咖啡館,也是一幢典型的鑲木條小樓,但建築更寬敞,這是席勒外公一家當年的房產,他的姐姐就在這裡出生。如今底樓開闢成了席勒咖啡館,小小的深色木製桌椅,讓人很想在這裡小憩片刻,在溫熱的咖啡和香甜的蛋糕陪伴下走進歷史,想像門前往日的街景。

沿著小巷繼續往上向步行街的方向走,隔幾步就經過一個路口,通向更小的橫巷。往裡望去,入目的是一幅幅秋天的油畫:各色的木條小樓一座挨著一座,外牆上的籐條上還懸掛著一抹紅一抹黃的最後的秋葉,家家門口的菊花或南瓜飾品成了陰沉天色中的亮點,被雨水刷洗得發亮的路面青石上也點綴著五彩的落葉。可以想像,夏天各家窗台上絢爛的鮮花會描繪出另一幅更美的畫面。——這是馬爾巴赫引以為豪的幽徑區,環繞在席勒出生屋周圍,給來訪者幾多喜悅。

因為父親的職業關係,席勒四歲時全家就搬離了馬爾巴赫,以後他再也沒有回過故鄉,但人們依然把這裡稱作席勒之城,似乎只有這裡的靈山秀水才配得上這個充滿理想追尋自由的靈魂。

追尋自由的足跡

席勒14歲時被統領當地的公爵強制送入斯圖加特軍事學校學習法律,兩年後改學醫學,他非常害怕和厭惡學校的嚴格管制和奴隸般的生活,童年時對文學的巨大興趣絲毫未減,和同學一起偷偷閱讀禁書,在這期間接觸的莎士比亞、伏爾泰、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引領他更近一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席勒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詩人半身雕像(攝影:周遠/大紀元)

他17歲時發表了第一首詩《夜晚》,22歲時匿名出版了第一本劇本《強盜》,次年該劇在曼海姆劇院首演,引起巨大轟動,觀眾潮水般的湧進狹窄的演出廳,席勒和同學也不顧學校的禁令偷偷溜進劇場領略首演盛況。為此他回校後被關了兩週禁閉,公爵還勒令他不許再創作類似作品。

《強盜》塑造的是一個典型的叛逆青年的形象:天性善良卻受親兄弟誣陷被迫離家,成為強盜首領劫富濟貧,但始終無法擺脫良心的譴責,在內心和家庭的激烈衝突中,他最終選擇向神靈和宗教尋求解脫,以犧牲自己生命來成全他人。

公爵的禁令並不能約束席勒,幾個月後他和同學偷偷逃離學校,開始了在曼海姆,法蘭克福及圖林根州的流亡生活,負債度日,期間仍創作不止。三年後,即1784年,他的另一部成名劇《陰謀與愛情》再次在曼海姆首演獲得轟動。次年,他在友人的幫助下還清了債務,並受邀到萊比錫客居。

友情的感召和生活環境的輕鬆,進一步激發了他的創作能量,後來被廣為傳唱的《歡樂頌》就在那一年問世。在這首詩裡,席勒對自由和博愛的歌頌,對上帝和神靈的敬仰,對天賦的普世價值的追求,表露的淋漓盡致。

後來貝多芬為這首詩譜寫的《第九交響曲》,更使其成為人間完美樂章,各類慶典不可缺的曲目,包括今年11月9日推倒柏林牆二十週年的慶典活動。第二天,在馬爾巴赫席勒國家博物館的重新開放儀式上,德國總理科勒把這兩個日子聯繫在一起,同是反對專制,追求自由,他把席勒譽為代表自由的詩人,給德意志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席勒高地

從馬爾巴赫市中心步行街再往上走400米左右,就來到了全城的至高點——席勒高地。從這裡看內卡河谷一覽無餘,紅房頂聚成的小村莊,散佈在色彩斑斕的秋日森林和田園間,遠遠的地平線讓人感受到無限的開闊和博大。


馬爾巴赫德席勒國家博物館(攝影:周遠/大紀元)

席勒國家博物館就坐落在高地正面。這座1903年建成的宮殿式建築經過兩年的整修重新敞開了大門。對稱的建築中間是紀念大廳,地上鑲嵌著精美的馬賽克,可供舉行各類活動或慶祝。兩翼分別是有關席勒和18-19世紀德國文學的展覽。

這裡有關席勒的展覽是全國展出的最完整,最具權威性的收藏。五個展廳裡共呈現150部文學家生前的手稿,158件遺物,包括他用過的筆墨、衣飾,和後人為他創作的畫像及雕塑。

為了保證文物的質量,展廳的溫度始終控制在18度,濕度也保持恆定,而光亮度也只能定在50勒克司,昏黃的色調更增加了歷史的凝重感。

從當年發黃的手稿上,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創作激情:他的奮筆疾書,隨後又大量的更改,劃去好幾行已成文的段落,又增加新的內容。

雖然席勒只活了46歲,生前一直飽受肺炎和頭疼的折磨,但在短短的創作生涯中,就有12部劇本問世,20部詩集,還有數十部歷史和哲學論著。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在魏瑪度過,擁有幸福的家庭,和比自己年長十歲的歌德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可以盡情探討文學和交流思想。

席勒不像自己的師長兼摯友歌德,具備在歐洲各地遊歷的經歷,他只是從德國南部流亡到北部,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對社會的反思和對精神世界的探索,也許來自幼年的經歷,也許更多是來自天生的對美好和自由的本性的追求。雖然沒有去過瑞士,但他在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劇本《威廉‧退爾》講述的卻是瑞士獨立戰爭中的民族英雄的故事,退爾帶領民眾擺脫了外來獨裁者,爭得了國家的自由獨立。作品在歐洲廣為流傳,瑞士人為了感激他,把故事發生地四林湖邊的一塊極為壯觀的巨岩命名為「席勒石」。


席勒國家博物館正門對面的青銅像(攝影:周遠/大紀元)

正對著席勒國家博物館大門的小山丘上,一尊席勒的全身青銅紀念像靜靜地站著,它從1876開始就立在這裡了。還是那張讓人一眼就能記住的臉:寬闊的額頭,尖銳的鷹鼻,深邃的眼睛,總是沉思的表情。他靜靜的望著每天川流不息來探望他的人群,還有山腳下他生命足跡開始的地方。

魏瑪分享著歌德和席勒的榮光,而馬爾巴赫則永遠只為它的自由之子自豪。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1809年5月9日 德國大詩人席勒逝世
教堂古鍾----(爲《席勒的紀念册》而作)
如此獨特有趣﹗美國人慶祝聖誕的新傳統
【旅行趣】風車下的驚喜:愛上「王功」的理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