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之我見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10月30日訊】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別費勁了,跟他說話簡直就是對牛彈琴。」不言而喻,今天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對牛彈琴」用來形容聽者太笨,有譏諷對方之意。
  
那麼「對牛彈琴」真是這個意思嗎?它出自何處?原來,「對牛彈琴」一詞源於漢末《牟子理惑論》中的一段故事,說「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不是牛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聲和牛犢尋找母牛的哞哞聲。牛立刻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了起來。」
  
從故事的本意看,「對牛彈琴」是告訴人們說話辦事要看對象,不要說對方聽不懂的話,不要給小學生講大學的課程。站在教育學的角度講就是要「因材施教」。講別人聽不懂的話,做別人理解不了的事,錯不在對方,而在自身。如果說它有諷刺意味,那麼諷刺的正是「說話的人」,而非「聽話的人」。
  
至於這一成語何時被人們用來嘲笑「聽話的人」笨,筆者無從考證。但這確實反映出了道德取向的變化:遇事不是看自己有什麼不足,而是先把責任推給對方。說話辦事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不是先考慮自己行文辦事哪裡不切實際、不妥貼,而是認為對方笨、不努力、不配合等等。
  
那麼,在教育孩子方面,作為老師和家長更忌諱這種「對牛彈琴」。天才可見,全才難得。每個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智商較高,而在其他方面則平平甚至較差。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各方面的智力發展也不是一刀切的一模一樣,有的人數學方面開智的早,有的人文學方面開智的早,有的人藝術方面開智的早。所以我們在輔導孩子學習上一定要注意觀察分析,不要把孩子成績不好簡單地歸結為學習不努力、不認真。要首先找到原因,是不喜歡學習,還是做事馬虎,還是其他問題。對於在某門課程上還未開竅的孩子,要想辦法因勢利導,不可逼迫,要多鼓勵少批評。能不能事事處處做到不「對牛彈琴」,正是對家長和教師「智商」的考驗。
  
寫到此,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其實如果真能對牛彈出優雅美妙的琴音則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不少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不僅僅是人,甚至動植物都喜歡聽美妙動聽的音樂,正所謂萬物皆有靈。給母牛聽輕柔的音樂可以增加牛奶的產量;給母雞聽好聽的音樂能增加雞蛋的產量;給水聽古典音樂可使其結晶規整漂亮……。反之,雜亂焦躁的音樂則產生相反的效果。
  
其實,不止是音樂,美好的語言、美好的行為、美好的意念都能給生命以美好的享受,使其變得積極向上。讓我們滿懷善心,對所有人都彈起美妙的琴音,可千萬不要把對方當成「弱智的牛」。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嘉義縣社區大學揭牌典禮
「中國最大博士群在官場」 網上「炸鍋」
流感爆發專家教授如何自保
五嶽散人:北大像個收房丫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