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隨寫系列」

蘇泉鐸:不團結不等於分裂

蘇泉鐸

標籤:

【大紀元10月30日訊】華人自從有組織結社以來,從我讀書開始,就知道「團結」的好處,經過幾十年參與社團活動之後,好像做每一樣事或有任何一次的集體活動,都一定要把「團結」掛在嘴角,有一定的收穫,「團結」就沒錯。

最近十年因置身文化新聞業的關係,把「社團中人」的位置轉變為「觀察人」的身份,工作的職責,必須站在對面的位置,因而「批評」成了「職業的使命」,深深感到「團結」的口號是為了口號而口號而已,實在毫無竟義,因為,有了這樣的口號下,平添當事人對自己行為的掩飾多一層理由。把反對的一方,都說成破壞團結,有了這樣「符身」,人人搶先喊「團結」,誰就有了優勢。

根據觀察經驗所得,團結的用語需要慎重使用,一旦作為類似一般口頭語隨便使用,就容易出現分裂,直率反問為什麼要團結?現狀出現分裂的事體嗎?如果,確實出現了嚴重而僵持不下的局面,不處理的下一步就分裂,這樣的場景,必須實踐團結。

好像最明顯的例子:留臺校友出現雙胞,明明是分裂,走出去的會員為理念不合無法忍受同一屋簷,決定另起爐灶,而他們的理由也不離團結,好像不跟他們在一起就不團結,濫用團結,莫此為甚!?

老社團公善社最近完成會所重建,決定重建初期,設有「重建委員會」,網羅精英數十人,陣容浩大,為華社投下震撼,對於一群晚輩懷古情懷(雅加達公善社成立了一百餘年),贏得社會喝采,最樂觀的估計,只要每一位重建委員自捐或代募捐二十條。那是指日可成的事。這樣的事,團結可以派上場,遺憾的是,團結原來是十足的口號,大家喊喊便算,因此籌建新建工程延宕時日,有幸主任委員葉金華坐懷不亂,憑著無限的毅力一步克服一步,終於事功圓滿完成重建任務。

接受重托卻不做事的「重建委員」,又重調「團結」的浪聲,大家都想一些什麼似的,此情此景的「團結」聽來格外刺耳,但是,卻音響不斷。

其實,如果單單「團結」「重建委員」控制會務,也不公平,可是,還有更大的「凡響」在醞釀,因為公善社奉中華民國為正朔,因此有建議,欲把留台校友聯誼會和校友會的兩位主席拉入公善社理事組織,又有說,台方僑務官員放話,台商應有代表席位,理由是展現臺灣精神的大團結。

依上所述,公善社如果「從善如流」,接受這樣擴大團結式的結構,筆者敢說,不及半年就要鬧出「大分裂」的醜劇,剛建好的親臺會所馬上就會被鬥垮,如果,僑務官員的「智慧」是公善社親臺理事會結構的指標,只能肯定說「今日的團結為了明天更大的分裂」,無趣之至。

傾臺人士,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應知珍惜,正確的說法,此刻「不團結不等於分裂」,即不必拿團結裝飾,也不必懼怕分裂的指責,最可貴的講你「你有沒有一份服務的心」。

於此,也寄語留臺生兩個會,過去三年來各自為政,今後各自工作,互不侵犯就是,反正顏面丟光,馬不知臉長,也不覺是恥了,如果要勉強團結合作,也會再爆分裂的。◇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資深人士:印尼總統尤多約諾是「福將」
蘇泉鐸:關鍵時刻的華族愛國心態
蘇泉鐸:華族認清自己的生存依據
蘇泉鐸:化解華裔效忠的質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