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害怕面對別人的回應,面對正面的回應,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好所以不敢接受,若是負面的回應,也感到羞愧甚至不能接受而氣惱。
教練會運用回應的能力,支持被教練者看一看自己的現況是否存在著盲點,成了限制性的信念以致於未達理想成果的因素,如同約哈利窗中談到打開別人知道而自己不自知的盲點區域,將有助於產生新的可能,讓選擇性增大
。
把回應當作一個誠心送給別人的禮物,是作為一個教練必須鍛鍊的方向。首先,教練必須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是基於支持對方而做出的回應?還是帶有數落、恭維或指責等非支持性的出發點而回應的?所謂「頭過身就過」,出發點能先把握好,才能談後續的教練技術。
另一方面,當我們送禮物給人時,也必須接受別人可以不收我們禮物的權利,可能是他不需要這個禮物或是他不喜歡我們送禮的方式,這樣可以協助我們更能精進善用回應的能力。
相對而言,客戶在教練談話中也會給教練回應的,像是「我不覺得像你說的」或是「教練你這樣說,我覺得對我不公平,我很不舒服。」這些回應也是客戶給教練的禮物,教練收不收呢?或是能從其中同時察覺自己與客戶都可以看得更深的觀點呢?
在組織發展上,單位主管常會面對屬員的紀律問題,一位客戶林經理的單位屬員已有30位,但終究有一些成員仗勢著自己有不錯的業績而不出席既有公司的活動,而其他同仁則覺得林經理一直沒有妥善處理好這類的個別問題,使單位缺乏向心力,於是林經理來找教練談一談。
客戶:「我不知道要如何處理一些業績好但出席率不佳的業務員?」
教練:「你要處理到什麼程度?」
客戶:「我想要這些人能知道自己業績好,也必須懂得支持單位的活動。」
教練:「那你曾做了什麼是行得通的?
客戶:「偶而提醒一下時,也許會聽,就會配合出席一下。
教練:「我可以給你一個回應嗎?」
客戶:「可以啊。」
教練:「你都說是配合了,我看到你在業務員應出席這個行為上是沒有主張的,也就是要來就來,沒來也沒轍,反正都是配合而已。」
客戶:「可是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全員出席啊,業務員本來就應該出席活動,每會必到,每到必會,還要人講不是太不成熟了,…」
教練:「你有留意到你現在有情緒?」
客戶:「…,對呀,我覺得自己對於業務員不成熟感覺生氣,也覺得無能為力。」
教練:「有沒有業務員一來就可以做大單,當會長的?」
客戶:「很少數吧。」
教練:「那大部份做大單當會長的業務員,都會經過什麼過程才能有這樣的能力?」
客戶:「大量拜訪,提升能力,持之以恆,創造機會,就是要堅持囉。」
教練:「那你要你的團隊成員堅持什麼呢?你期待團隊如何成功呢?」
客戶:「嗯,我知道了,我太輕忽業務員對於出席活動的重要性與參與感了。」
教練:「你不要求是擔心什麼呢?」
客戶:「可能在我心中覺得業績好是最重要的,不要得罪業績好的業務員,所以出席活動可以有條件的。」
教練:「看起來你已為團隊建立的一個標準,就是業績好就不一定要出席活動,業務不好才要出席活動?」
客戶:「的確是,難怪大家會反彈,說我一國二制。」
教練:「沒有一國二制呀,你的標準是業績好就不一定要出席活動,所以有些人就以要做業績而不出席活動,所以只有沒客戶拜訪的業績員才要出席活動,這是你建立的一套潛在標準。」
客戶:「謝謝你的回應,我覺得自己應正視活動對每個人的價值與重要性才對,而不是一謂地要求大家配合,甚至是我自己建立了一個讓自己與團隊難以提升團隊士氣的標準。」@待續…
摘 自 《鏡子:與教練對話》 誌成文化有限公司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