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2日電)華盛頓1個具影響力的智囊機構發佈報告指出,短期內人民幣尚不具備取代美元的條件;但它警告說,美國要維護自身利益,就應當致力維護美元的地位。
「美國之音」報導,全球經濟陷入危機後,有關美元命運的議論不絕於耳。其中相當一部分注意力落在人民幣是否已在挑戰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方面。
美國戰略與經濟研究中心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向世界昭示,將利用其經濟權重、金融資源、以及不斷擴展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來確保中國和同列「金磚四國」的其他經濟體在未來的國際金融和經濟體系的規劃和運作中有更為強大的發言權。
這可能就是國際間唱衰美元、看旺人民幣的主因之一。這份題為「中國是否準備挑戰美元?」的報告共同作者,費和中國研究項目研究員梅莉莎‧墨菲說,近期有關美元命運的推測、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議論背後,確實反映出這方面的動機。
她說,「中國顯然意識到,近期內它無法拋售美元,因為這會令其儲備縮水。所以說,短期內它被套牢了。但是從長遠看,他們已經開始進行儲備多樣化的工作。同時,如果中國想在建構國際經濟和金融架構方面有更多發言權,它便需要有一個國際化的貨幣。」
報告指出,北京方面對美元風險的高度擔憂和其貨幣政策方面的一些動作在國內外引發種種猜測。中國領導人已經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中國所持的大量美元資產安全的憂慮。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還撰文呼籲改革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引入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以逐步取代現有的儲備貨幣。
上述報告說,中國「唱衰美元」用意也在將國際間的注意力從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轉移開來,而這樣做則是源自中國國內政治因素。
作者引述1位未具名的中國學者的話說,中國領導層在金融危機、尤其是出口滑落和失業率上升的時候,急切希望尋找到安撫群眾的方式。這位學者認為,公開唱衰美元便是將群眾的憤怒情緒轉移到美國身上的好辦法。
不過,這個研究指出,儘管眾多關於「美元末日」的報導顯得草率,但是中國政府的言論並不僅僅源於政治動機:中國巨大的美元儲備已經曝露出顯著的風險,它在調整國際投資策略上也面臨著強大的經濟壓力。
中國已經在投資多樣化方面有所動作。墨菲說,中國領導層在這方面已有共識。
她解釋說,「領導層已經實施了第1輪舉措(措施),副總理王岐山已經在主持1個新的工作組,集中進行人民幣國際化的工作。根據獲得的消息來源,這些初步舉措在中國領導層當中取得了共識,也就是努力使外匯儲備多元化,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北京方面在儲備多樣化方面的1個政策便是「走出去」,也就是用手中的美元購買能夠長期保值的東西。不過,報告引述中國開發銀行官員的話說,中國要買的東西不在華爾街,而是要著眼於更多有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地區。
除購買資源之外,其他的投資還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行的債券,也就是特別提款權。
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中國已經在嘗試擴大在與週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此外,中國還與5個國家以及香港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
不過,這些僅僅是初步手段。從學者到中國領導層都很清楚,由於人民幣不能充分自由地兌換,加上中國沒有完全開放其金融市場等眾多因素,中國現在並不具備讓人民幣成為國際性貨幣的條件,更不用說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取代美元的全球性儲備貨幣。
那麼中國接下來應該怎麼走,或者會怎麼走?報告作者墨菲說,這些都還存在爭議。報告說,鑒於中國政治缺乏透明度,要解讀其政策走向並非易事。
這份研究報告透過追蹤中國媒體報導以及與各方人士的訪談,發現他們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容、廣度和步伐方面有爭議;目前看來領導層沒有既定方針,更像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研究報告也認為,中、短期內,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對美元的影響有限。不過,這方面的長期影響還有待觀察。
報告指出,美國因其為事實上的全球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地位而獲益匪淺;儘管無法永遠保持這種令人羨慕的地位,但是儘可能努力延長這種地位以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