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後接收的日式宿舍,是一幢幢連棟式建築的木造房子,在地基上用縱橫交錯的多條木柱撐高後,再全面鋪上木板成為大平臺,上頭擺上塌塌米,再用紙門隔成幾個房間。撤下紙門就是一個大通舖。因此底下是空的,夏天通氣、涼快,一到冬天,北風從底下呼嘯而過,打塌塌米縫隙中鑽入被窩,可冷得令人牙齒打顫。所以儘管經濟拮据,也得擠出錢來弄幾條墊被鋪上保暖!可這個撐高之後的地基空間是最好利用的場所啦。我們利用幾片門板堵住前後,圍了起來,在裡頭養雞。白天打開門板,把雞放到後院裡自由活動,傍晚,牠們就自動的回到原處睡覺。
一般家庭養母雞居多,生蛋用嘛。公雞只一兩隻,用來傳宗接代。但那麼一兩隻公雞就是「天然鬧鐘」啦。那可是精準無比!每天清晨四五點之間,必定開始引頸長鳴,母親要不馬上起床將牠們放出去,那麼立刻天下大亂。一聲緊接一聲,此起彼落的啼叫不休,搞得母雞也咕咕的吵個沒完沒了。還不只自家呢,只要有養雞的人家,每天全是同一時刻,準時引吭高歌,妳能不起床嗎?每個人打心底服了牠,牠不會失靈、故障,更不必換電池,從不會過快或走慢。每天準時盡忠職守,直到成為餐桌上的美食為止!
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家之長」的公雞,頭部、脖子、頸項、背部、尾巴,每一部份的羽毛,長短、形狀、顏色都不相同,鮮豔奪目,流光溢彩。挺立的紅色肉冠微微輕顫;底下的丹朱肉垂搖曳生姿;晶亮的雙目,顧盼自雄,威風凜凜;穩健的跨步中,「妻妾成群」,真是羨煞人也!而牠那珍貴的五彩羽毛,卻成了我們小時自製「毽子」的必備裝飾物。經常追著牠「拔毛」,可是反而偷雞不著蝕把米的被牠啄得落荒而逃,有趣極了!
幾十年來,由於讀書、工作、成家的關係,我一直滯留在繁華的水泥叢林裡,往日的鄉村生活情趣,只能在夢中捕捉,就連那日式宿舍架高的地基底下,雞群騷動的嘈雜聲,已不復耳聞,有的只是高分貝的搖滾樂與四處流竄的霓虹燈影罷了!
台灣農村的風俗,在家中宴客,或是產婦進補,都以麻油酒雞為主菜,因此它成了本省農村社會裡老少咸宜的菜餚。沒搬入小城的日本宿舍前,我可是在鄉下長大的,所以酷食麻油酒雞,喝著那黑溜溜的麻油雞湯,酒香四溢,雙頰酡紅更增嬌氣。
不久以前,都市裡風行吃麻油酒雞,一時街頭巷尾的餐廳飯店,都用麻油酒雞招徠顧客,甚至有設立「土雞城」專賣麻油酒雞的。不知是商人的宣傳到家,亦或是我思鄉心切,也跟著潮流去品嚐一番。結果乘興而去,敗興而返,就覺得都市產品和鄉村我們自做的麻油酒雞,風味迥然不同。
有一次回鄉下老家,我就把在都市裡吃麻油酒雞的糗事,告訴我那年近八十猶健碩如昔的老母。她老人家笑著說:「麻油酒雞一定要用黑麻油和自己飼養的雞去做才好吃。現在的商人為了賺錢,他們只能用便宜的白麻油和肉雞去做。白麻油色淡味薄;肉雞的肉,鬆軟乏味,當然不好吃!」老媽說完,立刻到雞欄裡抓了隻大公雞,親自下廚為我做麻油酒雞。
母親年紀大了,動作雖然不如往昔迅速,但是還是很熟練,我幾次想插手幫忙,都被她支開去。只見她先把雞肉剁成塊狀,把薑切成薄片,數量多寡隨意,再把適量的麻油放進平底鍋中燒開,和著薑片炒,等薑片炒得由硬變軟,把雞肉倒進去,迅速翻炒,等雞肉炒得由紅變白,全無血色時就熄火。再把平底鍋裡的雞肉、薑片、麻油倒進陶土鍋和適量的米酒一齊用爐火燉煮。等雞肉燉透,麻油酒味外溢時,這道菜就算完成。
這時,酒香、肉香、麻油香,隨著我感動的淚水和嘴饞的涎水四處渲湧!童年享受過的佳餚美味如今又重現眼前!顧不得燙嘴,趕緊塞了一塊入口,嗯!這才對!這才是我的最愛!城市裡的低檔食材,抓不著要點,一分錢一分貨,味道差遠去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