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貢欽:高錕獲諾獎給港人的啟示

林貢欽

人氣 4

【大紀元10月14日訊】2009年10月,「光纖之父」高錕成了香港家喻戶曉的人物,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之後,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高錕的貢獻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15歲前在上海接受小學和初中一年級的教育,後經台灣轉輾到香港,1949年就讀於香港聖若瑟書院中三,中六預科畢業後赴英升學,就學於伍利奇理工學院,於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1965年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從1957年開始,高錕供職於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鑽研利用玻璃纖維進行信號傳送,並將實驗成果,發表多篇論文,其中在1966年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當玻璃纖維衰減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貝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並預測,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纖通訊的新紀元打開了大門,為互聯網的普及奠定了基礎。為此,在43年後,高錕的貢獻受到表彰,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的特質

今年76歲的高錕,一生專注科研和教學。

高錕一生只任職於一家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前13年(1957—70)在ITT的英國公司的實驗室從事科研,後13年(1974—87)在ITT的美國公司從事科研和管理。

高錕一生只任教於一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先當4年(1970—74)教授,後當19年(1987—96)校長。為此,高錕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到目前為止在港時間最長,逾30年。退休後仍居於香港,並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直到2009年定居美國。

高錕一生只娶一位太太,相濡以沫,鶼鰈情深,廝守半世紀,今年9月剛度過50週年金婚紀念。高錕在2005年出版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的第一章,就寫他和太太的愛情故事。高錕當年畢業後加入ITT英國公司,在幾乎全是白種人的同事中,發現了一張東方人臉孔,這就是後來成了他太太的黃美芸。

計算機程序員出身的黃美芸,在高錕的研究中有一份沒有記錄的特殊功勞。在上世紀60年代,計算器尚在初始發展階段,每一組實驗數據從計算到圖像輸出都需要寫一遍程序,當時和丈夫在同一實驗室工作的程序員黃美芸,便負責解決這一系列繁複計算,這也讓黃美芸對高錕研究的困難和艱辛有更多瞭解。

獲獎後的高錕,沒有82:28的浪漫,前些年患上老人痴呆症,忘了光纖,但忘不了太太;沒有豪宅居住,定居於美國硅谷一所公寓,屋內佈置簡樸;沒有榮華富貴,一生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從沒有過光纖技術的專利權,光纖並沒有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高錕太太黃美芸說,當初是在ITT英國公司工作,專利就屬於公司,對此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遺憾或怨言。

獲獎後的高錕,卻沒有忘記慈善和愛心,惦唸著其它同病相憐的人。他和太太考慮捐出部份獎金,資助香港聖雅各布布福群會老人中心和美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協會。

高錕的特質是,一生從事科研教學,淡泊名利,對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

高錕的為人

不少人常把科學家誤解為不食人間煙火、不會做人的書蟲。高錕卻是會做人,會辦事;做好人,辦好事。

16年前中大校慶,政治及行政系學生沖上主禮台,向正在致辭的校長高錕抗議,事後校方有人主張開除這些學生,高錕力排眾議,頂住壓力。

高錕在校長任內,中大學制被迫」四改三」。當時的學生到中環遮打花園靜坐,高錕特別前往聲援。後來中大推出彈性學分制應付四改三,就是高錕提出的對策。高錕在自傳中曾批評四改三是」愚蠢的官僚決策」,扼殺了多元的高等教育。

中學時代的高錕行事一絲不苟,字體工整,為人謙厚隨和。聖若瑟書院副校長陳永強憶述,校方2006年籌款興建校舍新翼,高錕當時親自拿支票到訪,放下支票就走。

黃美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40多年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高錕經常是換尿布等髒活全包,「非常幫忙」。在那個時代,當父親的做這些事在東西方都還不像今天這樣容易被接受。

當全家在一起時,高錕最想做的就是給家人煮一頓豐盛晚餐,以表達對家人的愛。

高錕獲諾獎給港人的啟示是正面的,淡泊名利,包容多元,持之以恆,最終成功。

轉自《BBC 香港觀察》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諾貝爾得獎名單  爆發外流疑慮
諾貝爾獎女性出頭天 競爭機會更公平 
另類諾貝爾獎出爐 和平環保人士與醫師獲獎
社運諾貝爾獎  2009正確生活獎揭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