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好萊塢音樂新片《聲夢奇緣》觀後感

曾穎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訊】以音樂和孩子為主角的電影,總是能輕易打動人們的心,如《放牛班的春天》《想飛的鋼琴少年》等,都成了膾炙人口的經典。當年陳凱歌也試著玩過一把《和你在一起》,但可能是他在片中所持的「沒有幾萬元錢學提琴便是人間最大苦難」的苦難觀讓觀眾無法認同,還是缺真摯的細節和原創音樂,或是中國觀眾只接受飛來飛去的刀和人腿,而不願接音樂與孩子的招,總之,那部電影成為陳的一部失敗作品,也成為別的妄圖「藝術」一把的中國電影人止步。

但音樂與孩子,確實是容易激起觀眾共鳴的元素,2005年,巴西一部《難忘童年那首歌》,成為該國迄今28年來的最賣座電影,而其中的兩個重要元素,就是孩子與音樂。

2009年即將在國內上映的美國大片《聲夢奇緣》(又譯《八月迷情》或《把愛找回來》)就是一部典型的「音樂與孩子」的電影。該片講述的是一段孩子、音樂、親情與愛情相交織的傳奇故事。

說起來,故事的情節應該比較簡單,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個有天賦的音樂人因一次一夜情生下一個音樂神童,他們被命運之手拆散,而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他們破鏡重圓的過程。

這種缺少細節與過程的解釋方式,足以將一切經典變得乾癟,而電影之美麗,就在於細節和過程。

伊雲是一個在孤兒院裏呆了11年2個月15天的孩子,他自幼就具有對世界上一切聲音的感知能力,他能從風聲中聽出廣袤的草原之舞,能從風鈴的聲音中,聽出父母的思念,並堅定地將「被找到」作為人生的信念,這也使得他成為孤兒院「主流」眼中的異類和怪人,而常常招致欺負。

伊雲之所以具有超強的音樂感知能力,是因為他有一個為搖滾樂團吉他手的父親與當大提琴師的母親,他們相識於紐約一次私人舞會上,因為彼此的心靈感應而走到了一起,但他們的愛情被女大琴師的父親一手掐滅了,兩個有情人,從此被命運之手扯開,遠離了音樂與快樂,有魂無體地生活著,他們並不知道,在世界的某處,有一個孩子,每天望著天空,在祈禱被他們找到。這個孩子,在他們心目中,已死於多年前的一場車禍。

電影的結構,是由三條分散並努力向同一方向運行的線索成的。其一是孩子的父親,因一段童話般的愛情被打破之後遠離音樂,鬱鬱寡歡地尋找著的男人,一個小小的生活浪花,擊碎了他的整個生活。另一線索,是孩子的母親,這位才華卓絕的女大琴手在遭遇失愛與失子之痛之後,也遠離了音樂和正常生活,直至她的父親臨終前良心發現,才使她又一次踏上了瘋狂的尋子之旅。而電影的主線,則是以伊雲因一個偶然機緣離開孤兒院,流落街頭,被流氓樂手發現,要將他打造成搖錢樹。後又因緣際會,被音樂學院發現了他的奇異才華,歷經周折,童話般地走向音樂——也即是與他父母相聚的路上。電影在中央公園一場龐大而富麗的音樂會中結束。三個相互尋找著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歷盡艱難,終於碰到了一起。

這是一部充滿了傳奇人生、美麗淒絕的愛情,優美的音樂和精緻的畫面等元素的經典電影,特別是音樂,是它的靈魂粘和劑,在短短兩小時的電影中,將三條空間距離很遠的線索揉和在一起,既讓觀眾能看明白,而且還要被感動,除了高超的剪輯手法之外,音樂是必不可少甚至最為重要的手段,不同風格的音樂在影片中天衣無縫地交代著故事的進程,有時甚至成為故事本身,其中有些片段,註定會成為音樂電影史上的經典,如:影片中幾段交代男女主人公的思念與愛情進程的片段,全部以搖滾樂與交響樂琴瑟相和天衣無縫的搭配來完成。小主人公伊雲第一次離開孤兒院在大街上聽到的由手輪、人聲、彩旗、滑輪、汽車喇叭等聲音構成的音樂,令人叫絕。而最打動人的,是伊雲被流氓押到廣場賣藝,意外遇到父親,兩父子在不知道對方身份的情況下互換吉他,合奏出一段優美而令人揪心的音樂……

用文字描述音樂和電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朋友們有興趣,不妨去看一看這部電影,這是一部每一個畫面都能讓你眼睛舒服,每一段音樂都能讓你的耳朵愉悅,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你感到溫暖的電影。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曾穎:局長們為什麼被殺?
曾穎:2008年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認識巴西電影
曾穎:月薪過萬的白領焦慮得痛不欲生
曾穎:中外徵婚最大的不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