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曆十二月底(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過了今晚,明天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人們就將此日稱為「除夕」,也稱為「大年夜」。而今年的十二月是大月,故除夕落在12月30日,西元曆則落在2009年1月25日。除夕原是「舊歲到此夕而去」之意,在「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年」。《呂氏春秋》記載人們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以驅逐「疫病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
除夕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中國人很重視它,因為中國是以農立國,老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中,此時才有較多的空閒,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來隆重舉行,以敬天祭祖,酬謝天地神靈的庇佑,得以大豐收,並驅逐不祥和疫癘,祈求來年家人健康平安好運,因此人們在除夕都要除舊歲迎接新年的到來,並從事一些重要的習俗,例如:拜天公、貼春聯、辭歲、圍爐、分壓歲錢、守歲。
「拜天公」:除夕當天一大早,人們會準備鮮花、素果祭拜天公(玉皇大帝),因為祂主管天上的眾神明,以酬謝祂的施恩,讓人世間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祈禱來年全家人能順利豐收、平安與發財。
「貼春聯」:家家戶戶在大掃除後,在除夕這天會貼上春聯,以增添喜氣洋洋的年味,並祈求平安好運。春聯是從「桃符」演變而來。周代的老百姓將桃符懸掛在大門兩旁以避邪驅鬼,桃符就是在桃木板(長六寸,寬三寸)上畫門神(神荼、鬱壘)的圖案,《後漢書、禮儀志》說:「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的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這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見《宋史、蜀世家》。宋代時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時桃符才改稱為「春聯」,明代《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故春聯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而普及的,相傳除夕夜晚朱元璋微服出巡金陵(今南京),發現有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戶主是閹豬的又目不識丁,且無人代寫春聯,於是他就依據戶主的職業,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趣聞。到了近代在大陸地區流行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春聯是種民間藝術,結合了文學與書法,人們會在大門貼上春聯,並可看出主人的職業是書香門第(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或是經商(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或是務農(六畜興旺,五穀登豐),除了長條的春聯外,尚有寫上吉祥話的小型紅紙,貼在家裡各角落,例如在大門貼上「福」、「春」、「大家恭喜」、「招財進寶」、「恭喜發財」,在米缸貼上「滿」、「五穀登豐」,在廚房貼上「山珍海味」,在畜舍貼上「六畜興旺」。將小型紅紙的字(例如:福)特意顛倒(因「倒」音同「到」)的黏貼法,以表示福「到」了。新興的立體造型春聯很受年輕一輩所喜愛,因除夕吊掛它不僅可增添年味,平時也可當擺飾來增加生活樂趣。近年來出現新式的建築物(公寓),所以貼長條的春聯的習俗漸漸式微,惟貼小型紅紙條尚有流傳。
「辭歲」:又稱「辭年」是指除夕當日下午祭祀祖先和神明的儀式,以酬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賜福平安。家家張燈結綵,戶戶備牲酌酒、菜碗、粿類等豐盛的祭品,以祭祀祖先和神明。辭歲祭祖是民間的大祭,有宗祠的要開宗祠,而且門聯、門神、桃符均須換新,並點亮大紅色蠟燭,非常慎重,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祭拜,以緬懷祖先蓽路藍縷,感恩其創業為艱的辛勞。
「圍爐」:除夕晚上,全家人圍坐一桌吃「團圓飯」(又名「年夜飯」),俗稱「圍爐」,象徵團圓,共享天倫之樂,在外求學或工作的遊子也都要趕回家中團圓,家中成員到齊後才可開動,若有家人未能趕回時也要為他擺碗筷,以祈求全家能團圓。「圍爐」就是在桌下放個火爐(現改放火鍋在桌上),內有炭火要越燒越旺越好,表示「家道興旺」。爐子周圍放置數枚錢幣,表示「財旺」。吃年夜飯與家人一邊閒話家常,一邊慢慢的享用美食,其時間越長越好,表示「長久」。
依照民間的傳統習俗,桌上的佳餚各有其吉祥的含義,並祈求平安好運,例如:「魚」音同「餘」表示「年年有餘」,而且這道菜不能吃光。「韭菜和長年菜」表示「長久」;「長麵」(又名「長壽麵」)表示「長壽百歲」,而且在吃長年菜及長麵時,要一根從頭吃到尾而不可中途咬斷,壽命才能夠長久。「蘿蔔糕」、「蘿蔔湯」(蘿蔔,又名「菜頭」音同「彩頭」)表示「好彩頭」。「魚丸蝦丸肉丸」表示「三元及第」。「蚌」音似「胖」表示「發福」。「髮菜」音似「發財」;蠔鼓音似「好市」表示「發財好市」。「餛飩」音似「渾囤」表示「糧食滿囤」。「餃子」(因外形像金元寶)表示「招財進寶發大財」,有些地方的餃子內包有錢幣,若吃到包有錢幣餃子的人,表示來年會發大財。「年糕」表示「年年高升」。「發粿」表示「發財」。「蘋果」表示「平安」。「橘」表示「吉利」。在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因「春」音同閩南語的「剩」,以表示「富裕」。
「分壓歲錢」:吃完團圓飯後,長輩將火爐周圍放置的錢幣,或另取一百枚的銅錢用紅線貫串後送給晚輩,以祈求孩子們能活到「長命百歲」,謂之「分壓歲錢」。相傳古時有種小妖叫「祟」,在除夕夜晚用手觸摸熟睡中孩子的頭,孩子常被驚醒嚇哭,接著頭疼發熱而變成傻瓜。因此在這夜晚都須「守祟」,坐著不敢睡覺到天亮以保護孩子。有對夫妻老來得子,到了除夕夜晚顯得特別緊張,就與小孩玩八枚銅錢,以防「祟」來害小孩,但小孩玩累睡著時,他們就用紅紙包裹八枚銅錢後,放在小孩的枕頭下,半夜裡「祟」剛要伸手觸摸小孩的頭時,枕頭邊發出一道道祥光,把「祟」嚇跑了。翌日一早,老夫妻告訴大家,用紅紙包裹八枚銅錢嚇跑「祟」的事情,日後大家也跟著模仿,孩子也都能平安無事,據說是八仙變成了八枚銅錢以保護孩子,所以人們將它稱為「壓祟錢」。後因「祟」音同「歲」,又發生在除舊「歲」之際,因此漸漸的改稱為「壓歲錢」。明清時,有些地方「以彩繩串錢編為龍形」,所以壓歲錢又稱為「串錢」。後來改用紅紙袋包裹錢,壓歲錢又俗稱為「紅包」。到了近代送給已成年的晚輩則在紅紙袋裏放一枚銀元,以表示「一本萬利」。發行紙幣後,長輩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連號的新鈔票給晚輩,以表示「連連高陞」。
「守歲」:分過壓歲錢後,就是子女替父母守住長壽,全家人一邊圍看電視特別節目,一邊閒話家常,一邊啃著瓜子之類的零食年貨,通宵達旦未眠,稱做「守歲」。民間認為守歲有二層含意,一是為祈求父母長壽健康,二是古人將「睡」也叫「睏」音同「困」,子女在除夕徹夜不眠,以祈求父母「不困厄」或「不窮困」,是孝道的表現。人們守歲到午夜十二時「開正」後,大家會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希望的一年。
除夕將近也應景一下,向讀者介紹一道吉祥的年菜叫: 「百合燴什錦」: ,意含「百事合意錦上添花」,其作法如下:
一、材料:
鮮百合小1個(大半個)、紅黃甜椒各1/3個、去骨雞腿肉半支、鮮香菇4朵、甜豆2/3碗、玉米筍半碗。
二、調味料:
蠔油1大匙、太白粉1大匙、鹽、水適量。
三、做法:
1、鮮百合剝開洗淨備用。
2、紅黃甜椒去蒂去籽與洗淨的雞腿肉、香菇切丁備用。
3、水加鹽煮滾,放入甜豆與玉米筍汆燙撈起後,玉米筍切段備用。
4、起油鍋,雞腿肉略炒至變色,加水、鹽、蠔油燜煮至八分熟後,放入百合及紅黃甜椒拌炒一下,再放入甜豆及玉米筍略炒後,放入太白粉水勾芡,即可起鍋盛盤。@*(//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