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9日訊】(大紀元紐約綜合編譯報導)你是幸運「L」世代嗎?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Gideon Rachman最近在文章中把大家都納入這個世代,因為大家都太幸運了。Lucky!
社會學家很喜歡將不同時期出生的人區分為各種群體。例如廣為人知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意指二次大戰結束後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人們;例如接下來的一代「X世代」─也就是1965年至1976年間出生的人,在小說家Gideon Rachman的語意中藏有被排擠的意味;接著就是1976年至2000年間出生的「Y」世代。
不過,Gideon Rachman口中的「L」世代範圍寬闊:所有生在歐洲和美國,從沒經歷苦日子的人都算。這些青中壯年人口的父母或祖父母活過戰亂,活過經濟大蕭條,帶給子孫綿延數十年的和平和昌盛繁榮。
這種日子不是一直存在嗎?或許,L世代只是生而逢時,幸運擁有一段「歷史上的長假」,而現在可能要迎接盡頭了。
毫無疑問,目前大家都很恐慌。源源不絕的壞消息實在太可怕,乃至於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非常害怕媒體,他抱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訪問一小時,簡直像被綁在自殺炸彈客環繞的房間裡。」而《CNN》最近一份民調顯示,大約 60%的美國人預期目前的經濟衰退將演變為經濟蕭條。
如果我們的經濟陷入大蕭條年代,那麼政治也會進入蕭條的非常時期嗎?
所謂非常時期,代表新的激進政黨、極端的意識形態會出現,民族主義盛行、國際組織諸如聯合國將失去聲望…最後,戰爭降臨。
撥開各種憂鬱看法和天花亂墜的意見,人們仍應思考現在的我們距離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有什麼差別。
1945年以來最惡劣的失業數字
當時美國失業率高達 25%、英國失業率也有 20%,飢餓和無家可歸的人到處都是。其實,要回到失業情況失控的那個時候並非不可能,去年美國已經出現1945年以來最惡劣的失業數字;如果美國三大車廠今年終於崩潰,總體經濟和就業市場將受廣泛波及。
許多人都說,現在的政治人物已經從1930年代學到教訓。例如美國聯準會主席Ben Bernanke就是經歷經濟大蕭條的歷史學家與經濟學家,他認為自己的舉措比起1930年代更有進步。
現代經濟學家宛如現代醫師,擁有一大堆前人聞所未聞的新工具,過去看似無藥可醫的經濟弊病,現在都能有效治癒。
不過這僅只是理論。實際上,許多經濟學家在預測本次危機的規模時摔了個大跟頭─既然這些人無法正確診斷經濟惡疾,他們是否能開立正確藥方?令人沒有信心。就算當代經濟學家的智識比前人更加出色,或許我們現在面對的是新型態的變種經濟病毒,人們還無法判定正確治療方法?
同樣的問題擺在政治人物面前:我們從1930年代獲得的經驗,能否確保眾人不要重蹈覆轍?
引發擔憂的現象浮現
不少引發擔憂的現象浮現:在去年11月在華盛頓舉行的 G20國領袖高峰會議上,與會的所有領導人一致同意對抗貿易保護主義,因為保護主義正是1930年代導致危機惡化的因素之一。然而就在會議結束後幾天內,印度、俄羅斯不約而同宣布新的貿易關稅。全球經濟危機下非常需要國際共同合作,但1930年代殘存的教訓告訴眾人─「合作」在經濟蕭條的年代可以瞬間冰消瓦解。
過去,經濟混亂的時期確實會引發政治和社會動盪,自從去年秋天 Lehman Brothers倒閉後,唯一可以提及的重要民主事件只有美國總統大選,首位非裔民主黨國際主義人士Barack Obama當選。其餘幾個月,不是俄羅斯邊界屢生衝突、就是中國南方爆發群體事件、以及希臘至今未息的抗議動亂。
目前的零星暴動和少數國家貿易關係緊繃畢竟與1930年代的情勢有落差,在從沒看過戰亂的L世代眼中,幾乎很難想像我們有可能回到充滿武裝衝突的年代─國際幾大強權只要一言不合就會大打出手。
但是,過去人們也曾經感到類似的不可置信。1911年,大約是前一段和平時期的末尾,一位知名的英國歷史學家G.P. Gooch曾寫道:「這些文明國家都視戰爭為過時的決鬥,我們現在可以懷抱信心向前看…」
不少當代政治學者也抱著同樣的態度,一位美國學者John Mueller表示,「近幾年內全求各地都不會有戰爭。」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加薩的激戰已經傳遍全世界,顯示這個學者的結論言之過早。
1914年之前,國際恐怖平衡還未出現─這種國際緊張反而讓戰爭發生的機率降低,但卻可能妨礙長期以來的經濟整合和財富增長,推著L世代遠離好日子。
如同一位英國詩人 Philip Larkin的詩:「我們先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過膩了,接下來擔憂和恐懼就降臨。」(//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