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30日訊】三鹿毒奶粉事件還在持續發酵,各國清理出來有毒奶品名單不斷加長。
外國人對這種自毀信譽的「中國制造」深感迷惑,不禁發出如此疑問:中國人失去了道德的羅盤指針嗎?
「中國制造」的問題其實並非純道德問題。一國的商品,除了標示該國的工藝制作水平之外,還承載了其它各種社會文化因素:商品價格反應了該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與福利制度,商品質量則折射了這個國家的商業信用、承載信用的道德秩序以及該國的社會制度。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看似發生于生產領域的經濟問題,但實質上卻是中國政治腐敗、經濟倫理畸變、環境生態持續惡化這一過程中生長出來的一株毒果。
先來追溯食品的毒源。毒源之一是在產品生長過程中采用所謂「高科技手段」,比如在常規種植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在常規畜禽養殖過程中普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常規淡水或近海養殖的水產品又被各種水污染所侵蝕;毒源之二來自于加工過程中,為節約成本,企業大量使用各種食品添加劑與化學物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之類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只是被曝光的一例;毒源之三則緣于中國嚴重的環境污染。據國家環保局估算,目前受鎘、砷、鉻、鉛等污染的耕地面積達2000萬公頃,約佔總耕地面積的1/5,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這些糧食都被用于消費,少部分甚至用于出口。
監管無力
在有毒食品泛濫成災的情況下,政府的監管能力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因為中國是個強政府與弱社會並存的國家,民間社會既無監督管道也無監督能力。但在面對有關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時,中國政府的舉措缺乏最起碼的政治責任:
第一,濫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煽情,以規避政府與企業責任。比如2007年中國制造因產品安全問題遭受各國抵制時,中國政府一方面在國內加強新聞控制,不讓民眾了解真實信息。另一方面將國際社會對中國食品與中國制造的指責硬說成是海外反華勢力「制造中國產品安全威脅論」,意在「把中國產品妖魔化,達到在經濟上嚴重影響我產品出口貿易,在政治上破壞我國的國際形象的目的。」(見國家質檢局長李長江2007年7月17日的講話)。盡管玩具業因此瀕臨破產,也無人檢討各國抵制的原因是因為玩具使用的油漆含鉛。這等于政府為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把「民族主義」的保護傘,其結果是含鉛玩具在害不了他國兒童之後,貽害本國兒童。
第二,將國家免檢制度變成了國家質檢部門的尋租機會。中國設立了國家免檢制度,規定凡達到一定市場佔有率的企業,其產品只要連續三次在省級以上質檢機構的檢測中過關,就可由所屬省市推薦,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成為「國家免檢」產品,有效期3年。獲免檢金牌後,3年之內由企業自身監管產品質量。中國政治高度腐敗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一家企業想通過省級以上質檢機構的3次質檢並獲其所屬省市推薦,最後得到國家質檢局的免檢金牌,這5道環節無一不構成官員們的尋租良機。2004年阜陽假奶粉事件中,三鹿奶粉曾被指出有質量問題,但在三鹿的強力公關下,不僅沒有倒牌,反而被國家質檢局作為8個名牌免檢奶粉推薦給消費者。其後,三鹿利用了國家免檢這一榮譽背書,在其產品中大量投入三聚氰胺。
第三,聽任受嚴重污染的農田繼續種植,坐視國民受污染農作物之害。
更讓民眾憤怒的是,政府部門不是想方設法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而是于2005年成立了國務院中央國家機關食品特供中心,在全國各地開辦為中央94個部委提供各類食品的專業養殖基地。在棄監管責任于不顧的同時,傾力為中央部委編織一道食品安全防護網,實在有違起碼的政治德,「執政為民」口號之空洞于此可見一斑。
中國有毒食品就是這樣在國家(政府)、市場、生產者三者之間的劣性互動中萌芽生長,如今已長成一棵覆蓋「中國制造」各領域的參天大樹,懲治幾個官員並宣布取消免檢制度只是治表之舉,要想保證食品安全,只有數管齊下:重構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入手,重塑廠商及個體生產者的經濟倫理觀念,改善環境生態。
(BBC中文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