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辭職《觀察》 將創刊《縱覽中國》

人氣 28
標籤: ,

【大紀元9月24日訊】《觀察》網站前主編、主筆陳奎德博士日前已經辭職,離開了中國信息中心,將創刊《縱覽中國》China in Perspective網站(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主辦,陳奎德主編)。10月1日該項目正式啟動。網址將為www.chinainperspective.com,正式面世估計在11月。

陳奎德在《縱覽中國》創刊之前,先公佈了六年前創刊《觀察》之際寫的發刊詞,該發刊詞兩年後被棄置不用,反而是國內知識界朋友不忍見棄,將其作為其網刊《細節的力量》的發刊詞。

据陳奎德先生公佈的《縱覽中國》的基本設想,該雜誌是回應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引人注目的出現。將為海內外獨立的中國知識人提供一個平台,研討當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探索所謂「中國模式」,討論它是否以某種方式挑戰普世價值和基本國際秩序,考察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的演變,研究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封鎖與開放同中國國民生活的關聯,討論中國週遭的地緣政治,觀察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存在,瞻望中國如何轉型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探究大中華民族主義與國際社會的互動以及西藏新疆等民族主義與大中華民族主義的互動,前瞻台海兩岸關係走向,……等諸種課題,以應對歷史性的挑戰。

陳奎德表示,作為中國獨立知識人的平台,《縱覽中國》將努力盡到自己的言論責任,孜孜致力於海內外知識界的精神交流,呈現中國獨立知識界的思考成果,棄絕圈子作派,努力凸顯更為開闊的兼容並包、客觀理性的特點,成為溝通中國境內外思想、觀念和價值的精神橋樑,為中國民主轉型並融入國際主流社會而竭盡所能。

《縱覽中國》將邀約學社同仁以及海內外30餘位學者作家組成編委會。

《縱覽中國》欄目
1 )社論
2 )中國的外交:過去,現在,未來
中美關係
中日關係
中歐關係
中俄關係
… … … …
3 )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
4 )中國外交理念爭鳴
意識形態外交 vs. 地緣政治外交
自由主義 vs. 新左派
5 )民主國家外交理念爭鳴
地緣政治外交 vs. 價值取向外交
現實政治外交 vs. 理想主義外交
6 )民族主義的兩難
大中華民族主義
西藏,新疆以及台灣的民族主義
7 )中國內政與外交的互動
8 )中國外交的歷史傳統,
9 )香港與中國大陸
10 )人物聚焦
中國外交人物:生涯與思想
11 )後奧運景觀
12 )中國透視
陳奎德主持的電台討論節目(音頻&文本提要)
13 )挑戰與回應
14 )專題
15 )書評
介紹和評論有影響的外交類書籍。

(《縱覽中國》將每日更新,首發稿將致稿酬,重要文章將被譯成英文,並將與各界保持聯繫。)

學術會議:普林斯頓中國學社與《縱覽中國》計劃每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以促進和加強國際社會和中國獨立知識界的聯繫,分享精神成果。

*************************************************************************

附註:

以下是六年前創刊《觀察》之際陳奎德先生寫的發刊詞,宣示了創刊的價值取向和歷史傳承。該發刊詞兩年後被棄置不用,反而是國內知識界朋友不忍見棄,將其作為其網刊《細節的力量》的發刊詞。有鑒於該文宗旨仍是今天《縱覽中國》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傳承,故附載於此,以供參考:

《觀察》發刊詞
(2002年5月)
陳奎德

呈現於各位面前的《觀察》,是在美國的「中國信息中心」創辦的一個綜合性網站。她所面對的,是關懷國是的中國同胞以及世界上所有關心中國的人們。

《觀察》所標舉的旗幟是:知的權利,思的權利,言的權利。

《觀察》慾呈現的特點是:在空間上,從中國的外部與內部雙向觀察中國,同時也以中國內部的視角觀察世界;在時間上,它把中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察,特別聚焦於當下中國的狀況.

半個多世紀前,在中國歷史的一個關節點,70名知識界人士,中國當年的一時之選,以特約撰稿人身份,把自己的名字列在一份雜誌的封面。承載著70份誠摯而嚴肅的承諾,該雜誌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創辦。未幾,銷量竟高達十萬。一份以思想和時論為主的週刊,竟致洛陽紙貴,遂成一時佳話,並點燃了中國擺脫專制的一線希望。

這份雜誌,就是中國的言論重鎮《觀察》週刊。雖然,只有兩年多的時間,她就被逼仄的歷史格局所腰斬,而中國也遁入更深的暗夜之中。但《觀察》,以其清明的理性,客觀的立場,自由的精神,卻從此化成了現代中國精神天空中的一顆恆星。

今天,中國又面臨一個歷史關節點。它正徘徊於全球主流文明的邊緣。面對全球化洶湧的浪潮與召喚,半推半就,慾迎還拒。是進入還是抗拒普世價值的秩序,不僅攸關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的命運,也關乎世界的和平。一步之對錯,系世代之安危。

誕生於此時的《觀察》網站,不想標新立異,高自標榜,其宗旨並不前衛時髦。平實而言,她要重新點燃半個世紀前被窒息的《觀察》之光,投射到更為廣袤的時空中去,以完成其未竟之志業,發煌其自由的道統。該人文脈絡。從康有為、梁啟超、嚴復以降,至王國維、陳寅恪、蔡元培、胡適、儲安平、周樹人、梁漱溟、熊十力、錢穆、張君勱、徐復觀、張東遜、史量才、邵飄萍、張季鸞、羅隆基、馬寅初、傅雷、殷海光、雷震、顧准、林昭……;從五四的突破,到西南聯大的集結、《申報》、《大公報》與《觀察》的慘淡經營,直至1957年春季、1976年「四五」、1979年西單牆、1980年代、1989年等各次民間力量的湧動。…..這一歷史脈搏,時斷時續,時隱時現,時強時弱,雖屢經橫逆,仍不絕於縷。

《觀察》網站所慾承續的,就是這一脈細微而柔韌的香火。

當代,一個龐然無形的信息網絡,網住了這個星球,其瞬間即達的資訊,把全人類綁在一起。於是,我們被綁成了「地球村」。與以往中國人在真實的空間進行虛飾的交往不同,如今,出現了一個新的可能性:人們在虛擬的空間裡進行真實的交流:無時無刻,無孔不入,無遠弗屆。這一現象對人類命運和中國命運的影響,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毋庸諱言,較之前驅刊物和前賢諸公,《觀察》網站所擁有的手段更加快捷便利犀利,所面對的問題更加複雜深邃新穎,而讀者作者編者的界限更加模糊微妙趨同。比半世紀前的《觀察》,她更加平民化,更有助於雙向乃至多向的交流互動。因此,作為網民的公共空間,《觀察》不僅屬於編者作者,更屬於讀者諸君。作為社會之公器,她所奉獻的,只是一個園地,一個擂台,一方茶館,一席論壇。作為網民共同體的精神家園,她所期待的,是中西文明雙向碰撞後奪路而出的精神能量,是論家蜂起,思潮噴薄的絢麗景觀,是一台多聲部的史詩式合唱。

值此《觀察》開張之際,翹首以待各路有識之士,四方供雨,八面生風,共襄義舉。專此贅言,是所望焉。(//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高捷橘線通車  沿線地價持平上漲皆有
台股早盤持續反彈 營建水泥漲勢強勁
台經院:各國齊救金融可望止血 經濟不悲觀
秋後算帳 京奧後  中國對藏獨疆獨加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