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顧佳韻編譯報導) 據澳大利亞媒體《澳大利亞人》報導,目前許多澳大利亞的生意人都在觀察北京奧運,他們正在考慮是否要在中國採取行動。
目前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投資很少,因為投資還有一些巨大障礙,這些障礙中有些是人為故意造成的。
大公司通常會有管理團隊去處理投資事宜。對中小公司來講,在中國投資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要花時間在中國為投資打下基礎,否則很容易出現紕漏。
許多引人注意的澳洲企業規模並不是很大,但是很有活力,通常是在服務行業–一個很難在國外市場上打開局面的行業。
要想在中國運營企業頗具挑戰性,你得學會應付一些奇怪的局面。塞門‧庫辛(Simon Cousins)在北京開了一家名叫光明夥伴(Illuminant Partners)的成功公關公司。在過去的幾年中庫辛兩次受到勒索,但被他成功擺脫。但幾天前他又經歷了一次。
一位求職者被拒後不高興,給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打電話進行威脅。之後那人又來到公司繼續威脅和辱罵,包括說公司是帝國主義者和反中國的。實際上是為其語言暴力披上政治的光環。經過近一個小時類似的辱罵,報警後警察來了,但是似乎不願處理。警察似乎認為那是內部違反紀律而不是妨礙公共秩序。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如果那位求職失敗者不進行暴力威脅而是靜靜地誇幾句法輪功的話,那他又肯定會被警察立即帶走。
最後那人走了,但又回來了,那只不過是個開始。他到處宣佈他會到光明公司當天為一家主要歐洲政府公司舉辦的與奧運有關的商務促銷活動上搗亂。但是如果公司「補償」其未被錄用的損失,那麼他就不會搗亂了。
後來他們發現他用同樣的方法從北京的一家德國公司得到了一筆相當數目的「賠償」。如果你遇到這種事,你怎麼辦?
當警察不管事時,庫辛決定動用他在政府的關係,他們立即就給了他支持,並說那個勒索者是「破壞公共安全和中國人民的和諧。」
庫辛由此得出結論:在中國做事關鍵是你知道什麼和你認識誰。
澳洲商人傑奧夫‧貝克(Geoff Baker)和他的妻子張海華(音譯)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他們曾面對很多這樣的挑戰,學到了一些經驗教訓。
貝克和張是畢業於悉尼技術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他們寫了一本叫《像中國人那樣思考》(Think Like Chinese)的書。書中談到了許多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經驗,還有在中國如何作為生意夥伴、客戶或供應商與中國人相處。有許多書都談到如何在中國做生意,但是很多書都很枯燥,都是從歐美人的角度和文化去談的,對澳大利亞人並不適用。
《像中國人那樣思考》是一本不錯的書,涉及的問題很深。在中國一個政黨統治了60年,那麼中國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和政治連在了一起。
在這本書裡還特別談到了「溝通」在中國的特別涵義,以及商人在「溝通」時會遇到的一個嚴峻挑戰,即學會如何聽話外音。其中談到了張與一位歐洲客戶參加一個會議以尋求與一個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合資的可能性。
「總經理帶了十個人露面,他發表講話,對客人表示歡迎,其中還全面介紹了自鄧小平以來經濟改革政策的變化,並說正是這些改革他們才能與尊貴的客人見面。講話持續了20分鐘。兩個小時的會議總算結束了。歐洲方面的總經理問張:『他到底在說什麼?』」
「她給他解釋絕大部份話是套話,講了那麼多是在發出一個信息,他希望在談判合資之前被邀請去歐洲訪問(和觀光)。但是有那麼多下屬在場,他只能那樣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他們說在那樣的場合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聽旋外之音。
「觀察肢體語言,儘量挖掘真正的信息。要意識到中國人也在盡力傾聽話外之音。記住你或許會講出你要講的100%,而中國人只講出了三分之一。」
書中還描述了一家大型歐洲跨國公司的總經理如何與當時的上海市長在宴會上相處。
「當被問及共產主義在中國發揮的作用時,這位市長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拿起桌子上的鹽罐,打開蓋子,在木製的餐桌上將鹽倒出了一個龍的形狀。」
「他說所有鹽粒代表中國5000年的歷史。然後他小心地拿起一粒鹽,彈到房間的另一頭說:這粒鹽就是共產主義50年的歷史。」
從市長嘴裏說出這話,可見共產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不過可千萬別表面理解這位市長的話。在一黨統治的中國,共產主義不可能會被當權者當作一粒鹽,今天更不會。
所以貝克和張最後說:「在當代中國每一個主要的經濟發展都來自政治權利—中央的或是地方的。在中國所有的生意要想達成目標必須保持政治上的正確性。」(//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