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梁:從辛巴威的通貨膨脹談起

鄧正梁

人氣 21

【大紀元8月15日訊】辛巴威(the Republic of Zimbabwe),這個位於非洲大陸南部、曾經是非洲最有錢的國家,最近有兩起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矚目:其一是,在排山倒海的爭議與反對聲浪中,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再度取得連任,而堂堂邁入第28年的執政。其二是,辛巴威的通貨膨脹問題已嚴重失控,本年7月官方公布的通貨膨脹率竟然高達2,200,000%,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混亂。

通貨膨脹率是2,200,000%,到底有多離譜?拿台灣的情況來作比較,套句近來的流行話-或許會比較有「feel」(有感覺)。本年以來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環顧四下,的確,吃麵也漲、加油也漲、連吹冷氣用的電也漲了。而這些漲價現象,折合成統計數字來看,今年1到7月台灣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是4.2%。與辛巴威比較,我們的物價漲幅只有辛巴威的52萬分之一!

學理上,辛巴威的物價失控現象稱為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從字面上來看,「惡性」當然是指嚴重到無以復加,就好像得了癌症一樣。根據經濟學家Cagan的定義,惡性通膨是指每個月物價上漲率超過50%、且至少持續一年以上,以此觀之,辛巴威的通膨絕對稱得上是「惡性」的。

最有名的惡性通膨之例,就是德國。德國在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時,均曾經歷過惡性通膨。近代歷史曾經發生過的通貨膨脹,大部份出現於戰爭或戰爭剛結束的時期。因為在戰時,許多國家因為生產設備遭到嚴重破壞,以及龐大的軍費支出,政府財政赤字嚴重,於是只好印製大量鈔票,在「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的情況下,爆發通貨膨脹,且一發不可收拾。有學者統計,全球發生惡性通膨的次數,在1920至1946年間共有8次,1947至1984年時幾乎絕跡,從 1984年迄今則發生過16次。

惡性通貨膨脹會讓社會付出慘痛代價。就菜單成本(menu cost)而言,在惡性通貨膨脹下,作生意的人必須經常改變訂價,而使正常的商業活動變得不可能。此外,在惡性通膨期間,相對價格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當物價經常大幅變動時,消費者很難用比價的方式找到最便宜的價格。當攜帶貨幣到商店與從商店帶商品回家的負擔一樣重時,人們為何還需要貨幣?

政府克服惡性通膨的方法之一是,在紙鈔上增加愈來愈多的零,但這通常都趕不上物價暴漲的速度。隨時間經過,貨幣不再具有交易媒介、計價單位與價值儲存等三大功能,而一個更穩定的非官方貨幣--或許是黃金、貝殼,或許是美元--將開始取代官方貨幣。

有論者認為,辛巴威總統穆加比應該為該國的通膨問題負起最大的責任,而穆加比本人則認為,這是國際對辛巴威進行制裁所造成的後果。不論如何,當我們看到今年5月,辛巴威開始發行500萬面額的紙鈔,其價值只相當於2美元,對照20幾年前辛巴威共和國獨立之初,一塊錢辛巴威幣的價值猶比一塊美元還高,這其間的滄海桑田,真是讓聞者不勝欷歔。(//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正梁中西醫園地】胎前如火 產後如冰
從「加量不加價」到「減量不減價」
英七月通膨率4.4%  16年來最高
英央行:今年底通膨衝上5% 經濟大幅走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