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嘉義古稱諸羅山,簡稱諸羅。1876年(清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諸羅縣城被圍,城中居民與守城官兵眾志一心,合力禦敵堅守未陷有功,乾隆帝就上奏「嘉忠」與「懷義」中勅名為「嘉義」,取嘉獎義民之意,並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註一)。
嘉義市北有牛稠溪,南有八掌溪;而八掌溪之東南方「埔姜林49庄(中埔方面)」民眾與嘉義城之交通,悉賴八掌溪義渡(竹筏渡客),如遇雨季溪水暴漲,交通即斷絕(註二)。1923年(大正12年)嘉義士紳陳茂如被派任台南州嘉義郡中埔庒長(今鄉長),次年即力倡興建阿彌陀鐵線橋(吊橋),又稱為「彌陀寺吊橋」,行旅稱便;遂使1847年(道光27年)設置結筏渡旅之義渡,成為歷史遺跡(註三)。戰後忠義橋之興建,更使當年的鐵線橋任其斷毀,荒廢多年。
行嘉吊橋之興建地點,原有在彌陀吊橋舊地重建之議,因引道用地等問題難決,遂矚目於交通流量大增,人車往來繁雜之軍輝橋下游。唯因設在北岸的興安國小學童,有百餘人係來自南岸的興村、興安兩里;須每日徒步往返於跨越八掌溪的軍輝橋,人車爭道,險象頻生,校方與家長均坐立難安;遂由地方人士順水推舟,奠定了行嘉吊橋興建地點。
惟行嘉吊橋之興建,長達297公尺,亟需龎大建造費用與設計,及承建全台最長吊橋之專門技術。嘉義市政府雖先後由主管單位工務處處長陳岸、技師王俊賢、曾煥榮等人着手設計藍圖,再委由位於嘉義市和平路159號(電話:05-2286811),以造橋利民為職志,馳譽國內外,生前建造橋樑230座,且於1995年8月30日獲得「麥格塞塞獎」的何明德先生(1998年2月1日逝世,註四),其遺孀何李秋良女士主持的「何明德行善團」建造。這是一來市庫無法容納如此浩大的工程預算,二來行善團數以十萬多人會員,每人四個月100元的捐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匯成一股巨大的社會資源;加上十年來其遺族們陸續建造70餘座合計達300餘座橋樑豊富的經驗與技術,自然又是最佳選擇了。
建橋的設計圖與建造單位、經費、興建地點等諸問題既己釐定,應是萬事皆備,只欠東風——着手施工。然而好事多磨,由於跨越八掌溪南北兩端的吊橋引道部份用地,必湏徵得私有地地主同意;幾經折衝,依然一波三折,難以敲定。從而延宕六年,歷經兩位市長,於現任黄敏惠市長接掌後,不得不祭出殺手鐗——土地徵收法,始得於2006年11月26日興建;歷十個月後的2007年8月25日竣工,並於同年9月23日舉行謝土儀式,正式通行。
這期間除了何老先生遺孀及其女陳美智老師、女婿蕭豊彥老師(兩夫妻均自國立嘉義高工教職退休),於接受如此重責大任,莫不耿耿不寐,經常巡視工地,異常關注,無日或忘。幸有團員簡清鍫,阿里山鄉豊山村人,年屆古稀,着手施工吊橋逾40年經驗。他在長達十個月工期中,無日不在工地爬上爬下,及時施以專門技術指導。其間由行善團依工程進度分3期付出費用計20,615,900元(註五)。其間自上而下,與眾多志工團員,發揮高度團隊精神,眾志成「橋」;遂使台灣最長、耗費最多工程費用的行嘉吊橋,得以清新亮麗的姿態,呈現在市民眼前。
此一吊橋在設計上,有值得一提的幾點,分述如下:
1、為了提供興安國小居住於八掌溪南岸的興安、興村兩里學童步行通學之用,兼而當地里民交通,吊橋兩側設有高低兩層扶手,供成人與小孩用,乃由團員羅冬松設計,為其他吊橋未曾有之附加設備。
2、即將完工之前,由嘉義市政府工務處陳局長設計以新式的LED非霓虹線型燈(俗稱LED發光体),為整個吊橋裝飾了燈光設備工程,費用達259萬元。如此錦上添花,使得整座吊橋的輪廓在夜空中閃耀著彩色的光芒,更加引人注目,突顯觀光吊橋之美姿,其創意頗令人讚賞。
3、施工時為顧慮吊橋建於沙質土壤的引水區域上,三座橋墩開挖深達12公尺,較原設計為深而安全。且橋下兩側加設抗風鋼索(或稱防震鋼索,俗稱蜈蚣脚),增加通行時之穩定性,減少晃動搖擺。
4、目前使用此橋上學的學童約達130人,造就了學童、校方、家長三贏的局面,真是功德無量(註六)。
另外,由於從決定吊橋興建地點,至其真正施工日期止,因吊橋用地取得問題,一延再延,歷經兩位市長的遞嬗已如上述。這固然是個負數,使得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滿懷希望地上了學,却等不到吊橋完工,就不得不畢業離校,其「遺憾」自然不在話下。但也正好讓行善團有長達六年時間,來累積團員們够「長期」的捐款,併同歴次造橋竣工後節餘經費,得以積少成多;終以有了一次足够應付浩繁造橋費用的能力,這當然就是以負數換來的正數了。此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簡而言之,就是有失必有得了。
筆者於不久前乘公車由阿里山返嘉,入晚後於車行軍輝橋上,及時透過車窗,被下游一座橫跨溪中,晶瑩剔透、彩色燈光裝飾的吊橋所迷。眼晴為之一亮,不禁興起了欲究明其原委的興趣。這就是撰寫本文的動機。
但願嘉義這座漂亮的、實用兼具觀光價值的行嘉吊橋,既由這麼多位熱心人士推動,出錢出力,共同完成;並把八掌溪畔裝扮得更美麗誘人,為嘉義夜景增添一處彩色繽紛,己成令人艷羨的好景點;如能特別引薦給外來遊客們欣賞助興,不亦快哉!
註一:參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89年5月初版《嘉義賴家發展史》P.17。
註二:同註一P.42。
註三:嘉義市政府93年11月發行《嘉義市志人物志》第三篇第一章第二節P.94「陳茂如」篇。
註四:同註三P.325同篇第八章第十節「何明德」篇。
註五:何明德行善團行嘉吊橋工程收支報表三帋及陳、蕭老師夫妻口述,並提供DVD。
註六:興安國小學務處主任吳宗熹依校方统計見告。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