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時代來臨 普世飽受通膨之苦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特稿)全球油價高漲之際,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的吉達港市召開的國際油價高峰會議,六月二十二日做出決定,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龍頭沙國每日再增產二十萬桶原油。

這項決定,一點也不意外,但是能否協助穩定全球的油價,抑制蠢動的通貨膨脹壓力,可能見仁見智。

全球石油消耗最大國美國的能源部長波德曼表達歡迎沙國的穩健步驟,「希望吉達能源峰會有助穩定市場合理的價格,和恢復市場的信心」。

美國前能源部長、現任新墨西哥州州長李察遜接受CNN 「最新版本」節目訪問時也指出,「沙國的增產將有一點幫助,也許可能使油價稍微降低」。

就在外界爭論油價高漲是人為市場投機炒作抑或產油國未盡責任、供應短缺時,美、沙兩國代表在這次峰會中,再次槓上,演出互推責任戲碼。

甚至有人批評油價近來持續高漲,與美國總統布希二零零三年決定攻打伊拉克有關。開戰前,國際油價每桶只有三十七美元。

至於增產能否解決高油價問題?油價是否因市場炒作脫離需求面?都值得關切。

唯一共同點是,不管沙國國王阿布杜拉或波德曼都認為,開發中國家(尤指中國、印度)日益增加的石油消耗,是油價高漲的主因之一。

另外,專家也曾分析,油價攀升的因素應該要包括法、英等國對燃料課徵重稅、亞洲部分國家實行燃料補貼政策,以及美元貶值的計價問題等。

事實上,在峰會前一週,紐約國際輕原油價格觸及歷史高點的每桶一百三十九點八九美元。這個價格距離高盛集團二零零五年預估的百元大關,前後三年不到,當時油價每桶才五十五美元之譜。

其中,國際原油價格光在過去一年,就上漲近一倍。但就在沙國決定增產第一時間,知名投顧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師即認為,年底前油價「有機會」降至每桶一百美元水平。

不管是五十五美元、一百美元、一百三十九美元抑或高盛最新預估油價可能突破每桶兩百美元,數字變化背後牽涉到人為操作、市場機制、產量、經濟、安全等因素。

可以想像一九七三年,爆發石油危機時,當時美國汽油價格一度漲到天價的每加侖四十美分情景嗎?今年六月上旬,汽油價格已突破每加侖四美元─漲了十倍!

沙國決定自七月起將原油產量從每日九百五十萬桶增至九百七十萬桶,產能達到一九八一年以來最大。全球目前每日需油八千六百萬桶,全球百分之四十產油量來自油國組織。

油價漲,車還是要跑,工廠照樣要生產,儘管替代能源不斷推陳出新,但誰又禁得起油價一夕爆跌?況且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美國、英國、日本、中東國家石油消耗量無法減少,這是事實,中國、印度及其他部分開發中國家需油孔急,也是事實,油價看似沒有下跌的理由,至於何謂「合理油價」?各方卻莫衷一是。

油價與經濟發展具有連動關係,但油價已是國際政治議題與談判籌碼,更演變成安全問題。

美國總統大選最近扯出是否要開採佛羅里達州近海油源的辯論,中、日更因東海油田歸屬,長期爭論不休。

持平分析,導致國際油價走高原因,包括供不應求、投機炒作、煉油能力不足、美元下跌和地緣局勢緊張等。若油價過高可能阻礙美國和其他主要工業國家經濟成長,從而導致石油需求下滑,油價大幅下跌,也非產油國所樂見。

油價從一九七零年的每桶一點八美元,到一九七三年爆發石油危機的每桶十美元,兩伊戰爭時再漲至三十美元,再到二零零三年美軍攻打伊拉克後漲至近五十美元,二零零五年卡翠娜颶風推升油價到七十美元,伊朗爆發核問題,油價再漲,今年三月油價破百,上週再漲至近一百四十美元。

目前的通膨壓力可以說是去年油價飆高的延後反應,高油價時代也可看成是市場的重新洗牌及躲不過的陣痛,而全世界人民都在為高油價埋單。

尤其是各國低收入階層,都要忍受高油價、高糧價(運輸費、肥料成本等與石油有關)帶來的通貨膨脹之苦,人民的怨氣難免發作在統治階層頭上。

大部分學者專家預判,全球高油價時代已經來臨,但剛好也讓各國開始學習如何揮別高耗能時代!

相關新聞
物價漲 上班族月支增2300元
澳洲卡車司機堵高速公路 抗議高油價
獲利不再飄香 美星巴克關600店
【圖片新聞】能源機構預計高油價持續5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