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劉凡迪桑尼維爾報導)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於6月17日至22日,在舊金山南灣華僑文教中心舉辦了為期6天的中文Pre-AP(預備AP)和AP(Advance Placement Program)師資培訓班,邀請大學理事會中文AP顧問齊德立教授講座,系統的介紹Pre-AP和AP。
全程參與此次培訓的學員,在培訓考核後可獲得大學理事會頒發證書。同時可獲得舊金山州立大學承認三學分。中華民國僑委會也資助此項活動。參加培訓的老師來自灣區不同城市,她們經過高強度的學習和訓練後,對在美國如何教中文,如何指導學生參加中文AP考試都有全新的深入瞭解。
AP項目就是考核高中生具有大學水平的標準。如果通過AP考試,就具有大學第四學期的水平。大學理事會「公平政策聲明中」指出:「鼓勵每個學生上大學預科與AP課程,接受大學課程的挑戰。」據大學理事會資料顯示,4年的大學生在入學前有61%參加過2門以上的AP考試,沒參加考試的佔29%。美國國家大學入學輔導協會於2001年的入學趨勢調查證明,影響學生進大學的主要因素,AP成績佔80.4%,學生幾年高中考試成績佔51.7%。
大學理事會有35個AP課程。自2006年審核所有AP課程後,到2010年將有新的方案實施。2007年開始第一次中文AP考試,2008年AP中文試卷剛審核完。今年有約4700名考生,2008年提供考試設備用CD,不用上網。
猶他州大學的齊德立教授介紹,每一個學生層次不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會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作為老師,應考慮到學生每天學到甚麼,讓每個學生有成就感。1986年美國外語教師協會(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公佈了聽、讀、說、寫四個語言技能的專業指導標準。老師可依此標準,清楚的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
Pre-AP是進入AP課程前的準備
參加講座的盧令玉老師表示,預備AP中文不是一門課,而是從開始學中文到考AP的準備過程。如果中文AP獲得好成績,上大學時可以免掉2年級課程,省學費和時間。想考好AP的學生,先考慮到本人所具備的水平,然後系統的學,爭取拿到好成績。
她認為,在海外,不管AP和預前AP中文課,都強調日常生活實用為主,也涉及到文化層次面,但不涉及到遠古歷史、詩詞、歌賦。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中國人喜歡用筷子,美國人喜歡用叉子。對老人說「您」,對平輩講「你」。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強調訓練學生語言的實用性。
大學理事會沒有對Pre-AP和AP提供具體的教材,但定期訓練老師們如何指導學生參加AP考試。
現代語言教學特點
齊德立教授介紹,傳統教學中,老師找本書就去教,而不去想要達到甚麼目的。現在教法中,先想讓學生學會甚麼,能做些甚麼?老師要用哪些教學目的、方法、應用哪種教學活動、將用到哪些真實材料和語言。根據教室裏現有的資料,幫助老師達到這些目的。在教學中,提供學生沉浸於中文環境中,運用互動交流(Interpersonal)、理解詮釋(Interpretive)和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三種模式溝通。結合外語教學目標5C,即溝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貫通(Connections)、比較(Comparison)和社區(Community)的運用。
齊德立表示,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中心,寫生字,做些機械式的活動,例如:老師帶學生讀生字,或學生讀,做綜合練習等。現在外語教學目標有新的啟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老師如何配合,用甚麼互動方式等不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習,螺旋式的提高學生的水平,使學習者同時扮演著積極角色。
齊德立以他自己為例,就學期間,他的老師常讓他們練習聽英文900句,而來到美國後,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他認為,作為老師,如果學生學一段時間中文,去中國、臺灣、香港等說中文的地區,連去哪吃飯,遇到生病等問題都不能處理時,那是甚麼心情。
齊德立強調,老師要無私的替學生考慮,學生在將來會遇到哪些情形,教導學生如何找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策略。老師不可能一直跟著學生,學生也要有應付實際生活的需求。AP考試不是只盯一本書,需要各種書,學生背景也很多元,如文化經驗、水平皆不同。
齊德立教授建議,教語法時,不要一次把所有語法現象告訴學生,可以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接受。多加些情景對話,利於學生加深理解。
《AP中文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到:「AP中文課程內容,包括中國人日常生活、家庭社會結構、中國人世界觀等,使用真實教材,利用語言與文化材料,協助學生處理具有挑戰性的真實語言材料。學生具有分析和比較中國文化與自己母文化。教文化不是單純的講故事等。包括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齊德立舉例,如果談中國食物這個主題,全篇文章只談論中國食品,而不談西方食物,那就不好。在課堂上談到文化方面,要幫助學生分析,甚麼樣的文化內涵在裏面,建議學生做些調查和寫報告等,這一過程也是學生「認知過程」。
他解釋,對文化的瞭解要涉及到文化活動,產品(例如書、工具、食品等),和對文化的價值、習俗、與產物之間的關係瞭解、尊敬等。舉個例子,臺灣人和大陸人的名片書寫形式,與美國人不太一樣。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後,注重家族整體觀念;地址由大範圍到小范圍等。這些不同的書寫方式,與這兩民族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樣都有關係。老師教學生真正瞭解中國文化,不是變成中國人。
培訓老師收穫豐富,可迅速應用到教學之中
在灣區教中文已有14年曆史的張瑞玲老師,現教9年級學生CSL(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她介紹,聽了講座,學到了很多最新的教中文方法和原則。現在中文AP課要在中文學校開設,齊教授介紹的這些內容,給她們一個很大的方向。她教課處於Pre-AP階段,應用這些觀念修正她的一些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真實語料相連接。她認識到,讓學生學習實用語料,出去可以就用,要在教室裏安排學生作些類似的活動。
張瑞玲解釋,當講到文化和語言時,教授告訴不是單純講字、名詞,要把背後的文化關聯提出來。傳統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從生活中教,對現代文化,可讓學生到街上看,到有中國人的地方觀察瞭解。
楊秉中老師介紹:「我受益甚多,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方法。當齊教授讓我們看一些教學範例,從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發,那些教外語的老師教這裡長大的孩子,由很多創意。教中文要活學活用,融入中國文化,同時運用評估方法。」
喜歡教科學的楊秉中接著表示,他願意教中文AP,如有機會,他會教中文AP。會運用教授講的方法。例如,關於當代文化,會結合時事和課文結合起來介紹給學生。
矽谷中文老師趙綺平介紹,由於她對英文某些術語不是很理解,這次教授用中文講課,非常利於她吸收。她回家後,立刻運用教授教的方法分析教課書。使她一目瞭然知道書中哪些不足,哪些應補充。這樣對學生的聽、讀、說、寫有全方面考慮。她平時喜歡給學生講故事,在今後運用這標準不斷調整評估,使考慮點更完整。學生也知道自己最近哪不足和需要努力。
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魏德珍表示,這是該會第一次舉辦專業培訓。有大學理事會支持、僑委會資助和獲得舊金山州立大學承認三學分,課程安排是和大學理事會商量後最濃縮的課程,聯合會將盡力培訓老師,進入主流社會。這次試辦,她發現很多老師願意進修,希望明年還有這樣的機會。在8月5至10日,僑委會海外教師營將到舊金山灣區,舉辦電腦和中文課程培訓。
聯合會新任會長毛小苓表示,中文學校是民間團體,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文傳承,培養更多的中文老師進入主流學校。她希望更多的老師加入,增加師資力量。也許有些私利學校,不准許老師同時兼顧中文學校教學,但聯合會仍會義無反顧的支持老師們,提供給他們各種進修機會,進入主流學校。◇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