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0日訊】(大紀元紐約綜合編譯報導)國際油價懸在 136美元邊上上下下,西方各國政府在
束手無策後,開始將矛頭指向投機客。義大利、法國和德國都認為油價飆漲的原因就是投機資金,奧地利甚至要求歐盟應該強制向這些賭徒課徵稅金。連產油大國也毫無愧色地指出油市已經呈現泡沫化,忽略了已經身後閒置已久的油井。然而﹐英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這些想要藉著控制投機資金來壓低油價的政客,可能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自從2003年開始,投資石油似乎變成了一種時尚,國際資金如波浪般不斷湧入商品期貨市場,比過去足足增加了20倍。投資者賭上越來越高的油價,伴隨著一種「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心理,於是油市的泡沫漸漸形成。政客們認為,原油產量多寡在此時已經不重要,市場裡的這種新投資趨勢才是造成油價飆高的主要原因。
投資資金並不龐大
《The Economist》 表示,這樣的推論對於那些想找替代羔羊的政府來說很合理,但是要更詳細一點的數據來證明,證據又很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仔細觀察全球的油市交易市場,會發現其實增加的投資資金相較而言並沒有這麼龐大。
根據投資銀行Barclays Capital指出,一些總是押寶油價將繼續走高的「指數基金」,特別受到政客的關注,但是它們手頭上的石油期貨合約只佔了 12%,以全球的能源消耗量來比相當於只有2%。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什麼形式的資金,它們購買的都是無形的遠期合約與選擇權,並非實體的石油現貨,等到快到期時才會出售。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如果它們不把期貨合約平倉,那麼合約上所註明的石油就必須被運送到某個正式指定的交割點。而如果在交割日之前就售出合約的話,這樣至少無論虧或是賺都不必真正交割。
因此,這些的交易過程使用的是現金,並不是一桶桶的石油,那麼它們當然可以想喊多高就多高,並不會影響到真正的石油現貨價格。若從本質上來看,這只是在反映它們對油價的預期而已。
全球需求與日俱增
《The Economist》 表示,以鎳金屬(nickle)市場來說明。過去一年來投資這種金屬的資金開始逐日增加,但是目前的價格卻已經下跌了一半。其他像鐵礦石(ironore)和稻米(rice)等商品也出現一樣的情形。
當然,石油和其他原物料價格的走勢,投機客也多少有點責任。不過他們根據的只是對基本供需面的判斷與期待,而不是只憑幻想就隨便喊價。如果他們喊的價格超出了市場供需的平衡點,那麼等到合約到期時,變貴的合約將會很難出售。
不過期貨市場卻是有可能激勵投機性囤貨的心理出現。但是以目前的調查顯示,並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有些人則認為產油國不願增產,根本就是等於在地底下囤油,不過許多國家和企業都已經很努力地在增加產量,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在日前也已表示有此意願,並以日增20萬桶為承諾。
投機帶動石油生產
投機客並非投機,他們只是預見石油短缺,因為這一次由新興國家帶動的全球需求,在未來幾年可能都不會有所減少。根據數字統計,從2000年到2007年全球的石油需求,每日就增加了 900萬桶。
除此之外,背負著臭名的這些投機客,其實也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協助航空公司和其他石油消耗國在高油價環境中的能夠避險,減少低迷的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樣也讓產油國可了解自己的獲利前景,才能無後顧之憂的決定擴大增產。反過來說等於未來的油價勢必將會下跌。
《The Economist》 指出,任何試圖打擊投機客的行為,相反地到最後可能讓生活困難的企業更苦,而石油價格將會變得更貴。(//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