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七日電)行政院會上午通過「深耕台灣、連結全球-大陸投資金額上限鬆綁及審查便捷化方案」,大幅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表示,開放對中大型上市櫃企業有利,但整體僱用勞工人數、台灣的資金、以及政府稅收可能會短缺,值得密切注意。
這項「大陸投資金額上限鬆綁及審查便捷化方案」規定非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一律放寬為淨值或合併淨值的60%為上限;個人赴大陸投資上限從現行新台幣8000萬元放寬為每年500萬美元等鬆綁方案,自8月1日施行;其次,中小企業有兩種選擇可採8000萬元上限;或採淨值、合併淨值的60%為限(較高者)。
林秉彬表示,這項方案對中大型上市櫃企業較為有利,畢竟資金的流動可以透明化、正常化;但中小型企業若是要投資大陸,可能全部家當都搬過去,無法像中大型企業同時兼顧大陸和台灣兩邊的公司。
過去企業投資大陸上限只有淨額的40%,如果要在大陸擴大營業,在當地融資不易,台灣的金融業者未能過去設點的情形下,經費很難正大光明搬到大陸去,發展勢必受限。
林秉彬擔心,若是中大型企業將公司淨額的60%都放在中國大陸,台灣只放40%,相對的在台灣雇用勞工人數會減少,就業機會無法增加,許多中大型企業到大陸擴廠,通常會要求供應鏈一起過去,很多中小企業只好跟著過去,而中小企業一直發揮吸納台灣77%勞動力的功能便無法發揮,多出來的勞動力要如何加以運用貢獻給台灣的社會?
此外,資金流向大陸之後,是用來擴廠、購置機器設備或原物料,資金被鎖在當地,並非像營業費用可以靈活流通,台灣的錢會不會愈來愈少?令人憂心。
林秉彬更擔心的是,政府扶植企業有兩大目的,一是僱用勞工,二是繳稅,中大型企業在中國大陸當地營業額增加,可能營業稅都繳給中國政府,在企業不願被剝兩層皮的情形下,台灣能收到的稅金豈非減少了?政府每年新台幣1.7兆元的總預算又該從何處找財源?這都是頗令人擔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