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5日訊】(自由時報編譯胡立宗/特稿)奧巴馬及希拉蕊糾葛廝殺終於劃下句點,兩套截然不同戰術的相互較勁,顯然還是奧巴馬佔了上風。
希拉蕊的戰略簡而言之就是「正規軍殲滅戰」。靠著前第一夫人及紐約州參議員的光環,以及自身聰明、自律的個性,希拉蕊的確有機會延續早先所向披靡的優勢,大步邁向總統寶座。但正規軍的優點也是缺點:如果沒辦法逮到敵人主力加以消滅,就會陷入遭游擊隊處處緊咬的困境。
奧巴馬用的是另一套「寸土必爭的游擊戰法」:充分利用民主黨提名制度的優缺點,將目標鎖定在取得黨代表票而非普選票,同時避免與希拉蕊在票數多的大州進行決戰,而在小州拉開黨代表票的差距。
奧巴馬的游擊戰法歸功於一套精確計算的機制:將全國選區照眾議院選區分為四百三十五塊後,在那些擁有單數黨代表票的區域努力拉開差距,以便奧巴馬能比希拉蕊多獲得一席─以三席為例,普選票多的能獲得兩席,居次的只有一席;而在雙數黨代表票的區域,就算希拉蕊再有優勢,只要將兩陣營的差距保持在範圍內,最後的分配還會是兩人各半。
以新罕布夏及內華達為例,希拉蕊看似勝券在握,但最後跟奧巴馬一樣獲得九席黨代表票;內華達的投票同樣是希拉蕊贏,但由於她的選票平均分配在各區,最後得到的黨代表票反而比奧巴馬少一票。加上奧巴馬充分掌握以往遭民主黨人忽略的黨團投票初選各州,趁希拉蕊的主力都放在投票普選的大州拉開差距。
奧巴馬及希拉蕊的人格特質也扮演了一定角色。分析師認為,奧巴馬在選戰當中有三個特點:清晰的訊息,充足的經費,以及扎實的組織。奧巴馬掌握了民心思變的潮流,喊出「美國需要改變」,並藉無人可擋的個人魅力吸引大量捐款,最後再加上深入每個村落的組織,終於擊退難纏的希拉蕊。
相較於此,希拉蕊原本有機會展現出嶄新的形象,但最後卻落入「華府政客」陳腐典型,加上偏好大場面、大規模的作風,導致早在2月就花光競選經費。另外,包括欠缺草根動員能力,及夫婿前總統克林頓的幫倒忙,堆積出希拉蕊最後的敗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