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7日訊】6月22日在曼哈頓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偶戲節,邀請了中國戲劇工作坊、希臘皮影戲團及捷克傀儡戲團表演。觀眾們在短短一個下午就欣賞了三種形式的偶戲,更了解了不同的民俗文化。
布袋戲漂洋過海 紐約人驚艷
中國戲劇工作坊的團員來自美國、台灣及大陸。當天他們為紐約的觀眾以布袋戲的方式演出了台灣傳統劇目「天黑黑」及家喻戶曉的「武松打虎」,觀眾們被他們精湛的演技吸引得目不轉睛。
尤其是武松打虎中,武松與老虎纏鬥的演出,配合中國傳統樂器銅、鑼的節奏,更是表演的絲絲入扣,把觀眾們的心提的一上一下,驚呼聲不斷。
工作坊的藝術總監凱普林(Stephen Kaplin)介紹,中國的偶戲與真人演出的戲曲是一貫相承的。戲偶的臉譜同戲曲臉譜一樣,代表著社會中形形色色之人物,對忠、奸、善、惡、美、醜,分別得非常清晰,因而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清晰地描繪出劇中人物的靈魂,同時又表現出色彩及構思之美。
希臘影戲反映社會現實 平易近人
歐美各國的偶戲主要是以懸絲傀儡與掌中戲為演出形式,然而皮影戲仍流傳於希臘等曾經受到土耳其影響的國家。一般認為皮影戲是由中國傳到土耳其;另一種說法是十六世紀時皮影戲自埃及傳入土耳其。希臘是以土耳其影戲為既有基礎,初步援用土耳其歷史人物卡拉哥茲的故事,受到民眾歡迎。
卡拉哥茲的意思是「黑眼」,是個無業文盲平民,語言粗魯,經常想辦法詐騙錢財,但往往都失敗。希臘的皮影戲增加了希臘的人物,描述希臘社會、歷史與文化,特別是批評、嘲諷社會與政治的不公義,因而原本土耳其具負面色彩的卡拉哥茲,就成了正義的化身。
皮影戲和其他偶戲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戲偶的結構由偶片所構成,偶片越多,活動力越靈活。而人物影偶由頭、手、身體和腳四部份所組成,偶身換插不同的頭部,就成為不同的人物了。
沉睡百年捷克木偶 紐約再現風華
1990年,一整組有百年歷史的懸絲木偶,在紐約捷克斯拉夫社區一個教堂中,堆滿塵埃的櫃子裡被發現。捷克偶戲藝術家荷吉(Vit Horejs)把它們一一修復,並讓它們重回舞台,於全世界巡迴演出,將一齣齣極富寓意的捷克童話與傳說,帶給成千上萬的人們。
傀儡戲是一種由演師抽動傀儡的絲線,模擬真人形像的一種表演,操作偶線的數目隨著動作的雜易程度而有不同的變化,從十七世紀中葉以來,來自英格蘭、尼德蘭、或德國的表演團體便開始巡迴於歐洲各地演出,他們將懸絲偶戲帶到了捷克,這種由師傅用操縱線索加以舞弄掌控的懸絲木偶,日後便成為捷克傳統藝術的精華所在。
在中國,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資料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戲劇。據說古代葬禮中用來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的關係。
在亞洲不少地區,傀儡戲原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驅除邪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驅除邪煞變成民間傀儡戲主要的功能之一。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 使傀儡戲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這也是傀儡戲跟其他種類的戲劇非常不同的地方。也因此讓傀儡戲染上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長谷川(Takashi Hasegawa)(右)和卡納夫(Charlie Kanev)(左)正聚精會神的觀賞製作精巧,有百年歷史的懸絲人偶。他們表示傀儡戲真的是非常酷,而演出的三齣捷克童話與傳說,讓他們得到許多啟示,例如金銀財寶不是最重要的,做人不要小氣,要和善。
(//www.dajiyuan.com)